又到了一年一度的浙贝母采挖季节。这几天,在海曙区西片区的章水镇、龙观乡、鄞江镇等地,贝农正忙着将刚从地里采挖来的浙贝母清洗、打包、烘干,然后运入库房待价而沽。
年复一年,从上一年的10月前后种下贝母,到来年立夏后采挖,贝农将大半年的汗水浇灌在这些白色的小宝贝上,这样的生产活动在海曙已持续了300多年。
海曙区是目前全国唯一的“浙贝之乡”和“原产地标记”注册保护地,浙贝母作为海曙区西部山区农民栽种的主要经济作物之一,被列入著名的“浙八味”中药材之首。
受内外因影响,海曙区的浙贝母目前正面临着种质资源退化、生产规模碎片化等问题,产业发展遇到瓶颈。擦亮浙贝母品牌、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成为浙贝母产业发展的迫切需要。
清康熙年间,浙贝母由象山农民从野生转为家种,故浙贝母又有“象贝”之称。浙贝母的主产区为海曙区章溪河两岸的章水镇、鄞江镇和龙观乡,2017年前,常年种植面积稳定在1万亩左右。近年来,随着区外种植面积的扩大,海曙区浙贝母种植面积逐年递减。
海曙浙贝母产区区位优势明显。地处北纬30度植物生长黄金地带,主产区章水镇、鄞江镇和龙观乡一带多为低山缓坡,沙性土壤,有机质丰富,利于浙贝母生长,出产的“元宝贝”“珠贝”成为药材中的上等佳品。
章水镇郑家村64岁的贝农钱忠国回忆,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浙贝母由国家统购统销,每当贝母丰收时节,贝农将贝母一担担挑往城区濠河头、轮船码头等地,场面蔚为壮观。
经过多年的积累,海曙作为道地药材基地,已基本形成浙贝母的生产、加工和销售体系。海曙区农业农村局产业指导科科长朱慧娟介绍,2010年,农业、质监部门就已联合发布《浙贝母生产技术规程》《浙贝母全程标准化操作手册》等浙江省地方标准,编绘出优质高产种植技术模式图,并在传统的贝母-雪菜、贝母-花生等套种或轮作模式基础上,开展浙贝母免耕废草覆盖栽培技术试验示范、浙贝母大棚栽培技术示范等,通过新技术、新措施,提高浙贝母亩产量、提升品质。
2012年,章水镇引进宁波迦叶堂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该公司是目前全国唯一专业生产浙贝母中药饮片的企业,已形成浙贝母烘干、切片初加工和销售产业链。同时,浙贝母经纪人队伍不断壮大,各类农业经营主体积极与药材公司、药厂、营销大户合作,形成了稳定的供销渠道。
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海曙浙贝母产量占全国的七八成,形成了“一地生产、供应全国”的局面。而随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深入,种植浙贝母这一经济效益好的中药材成为各地农民脱贫致富的首选项目之一。上世纪90年代后,逐步形成了江苏海安、大丰及浙江磐安、东阳等新产区。目前苏北地区种植面积近2万亩,磐安县种植面积1.2万亩左右,海曙的浙贝母不再一枝独秀。
外地浙贝母种植规模日益扩大,使市场竞争更加激烈。“2003年非典时,每亩鲜贝母收益达到2万元,今年市场收购价每公斤6元左右,每亩收益只有约3600元,无利润可言。”钱忠国介绍,有贝农无奈改种其他农作物,这威胁着浙贝母产业的传承和发展。
“浙贝母种植面积的缩减,对产业发展有一定威胁。但市场有其运行规律,能进行自我调整。根据规划,十四五期间海曙区浙贝母种植面积将稳定在5000亩至6000亩之间。”朱慧娟认为,种质资源退化严重、生产规模呈现碎片化,才是制约浙贝母产业发展的关键所在。
记者了解到,海曙作为浙贝母老产区,“家家种贝、户户留种”的传统自繁生产方式司空见惯。由于缺乏系统的品种选育,加之经年累月的熟地连作种植,种子和土壤均不同程度带菌,表现为病害加重、植株提早矮缩黄枯等,浙贝母产量和品质下降明显。
在种植方式上,由于章水镇、龙观乡、鄞江镇人均土地种植面积不到0.3亩,浙贝亩种植碎片化现象明显。“我们合作社的100多亩贝母地,分散在100多户贝农手中。”海曙区富农浙贝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邵将炜表示,一家一户分散种植,使浙贝母整体规划布局难以实施,给新技术新品种推广、标准化生产及基础设施建设带来困难。“这与现代农业发展要求有一定距离,导致生产成本增加、市场竞争力下降。”邵将炜说。
面对“内忧外患”,浙贝母产业该如何应对?朱慧娟分析,当前必须“强道地药材优势、补科研攻关短板”。一方面加快土地集中流转,抓好贝母产业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和机械化这“四化”建设,同时引进专家团队、建立智库,加强科研攻关,培育新品种;另一方面要强化品牌培育,提高市场竞争力,推动浙贝母产业可持续发展。
身为海曙区浙贝母生产协会会长的邵将炜认为,必须实现浙贝母从“低小散”散户种植向规模化种植转变。他建议:由区、镇、村三级牵头,进一步加大土地集中流转补助力度,推进土地集中流转,保障浙贝母生产用地,并建立“行业协会+农业经营主体+基地”或“加工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让资源在最大程度上得到综合利用。“生产成本降低了、生产效率提高了,市场竞争力必然得到提高。”邵将炜说。
针对浙贝母种质资源退化问题,海曙“借脑”浙江万里学院、浙江中医药研究所、浙江中医药大学等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请科技研发团队助力,在种植技术、种子繁育、产品开发上寻求突破,使浙贝母这一传统特色农产品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
邵将炜透露,目前海曙区浙贝母生产协会已与上述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持续调研章水镇的土壤、水质状况,进行浙贝母的品种提纯、复壮和新品种选育工作。同时设立了浙贝母规范化种植基地,专用于浙贝母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开发。“浙贝母种植至今共有7个品种,贝农目前采用的只是其中两个品种。而基地已将另外5个品种进行保护性培植,避免发生种源危机。”。
另据了解,由浙江万里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所长王忠华教授负责的“浙贝母仿野生新产品创制与产业化应用研究”项目已经立项。“我们团队将在浙贝母原有种质提纯复壮、新种质筛选与品种选育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仿野生种植。野生环境中,生物群落相对复杂,种间、种内竞争激烈,产出的浙贝母药材性状与野生药材相似,其有效成分含量可以达到甚至超过野生药材。”王忠华介绍。
如何健全浙贝母产业链并推动一二三产融合,是产业发展的关键。“要深挖贝母文化,讲好浙贝故事,推动新产品研发,做好农旅融合文章,持续保护浙贝母这一道地药材的品牌与美誉度,把浙贝母的根和魂留在宁波。”朱慧娟透露,海曙区结合《四明山区域生态发展三年(2018-2020年)行动计划》,已将“浙贝母全产业链建设”列入计划建设项目,开展浙贝母精深加工,打造浙贝母全产业链。
其中,作为浙贝母产业链中的一环,海曙企业正在加速新品研发,目前袋泡贝母花茶、贝母红茶、浙贝润肺茶等新产品已经面世,受到爱茶人士好评。新研制出浙贝润肺茶的海曙五龙潭生态茶厂负责人杨晋良表示:“绿茶和浙贝都是宁波的特色农产品,我们尝试挖掘宁波特色文化,让产品推陈出新,让产业得到发展。”....
省级农业科技企业、宁波迦叶堂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也在积极谋划做大做强产业。该企业曾经参与了《中国药典》2015年版中有关“浙贝母生产地方标准”的修订,并实现了全面无硫化生产加工浙贝母饮片,产品成功打入只售自产中药饮片的上海市场。公司总经理崔骏达透露:“公司正与相关企业对接,共同投资布局以道地药材浙贝母为主的全产业链,建立标准化种植基地和质量追溯体系,推动浙贝母生产和销售,赢得市场主导权。”。
位于章水镇的浙江爱品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2018年启动了“浙贝故里”农业综合体项目。“前期已经投资了300多万元,流转了300多亩土地,并对土地进行了平整、改良。”该项目相关负责人徐萍介绍,项目分两期进行,目前一期正在进行招投标,预计投入近600万元,打造一个集文化展示、休闲观光、科普体验、教育科研、中医药养生主题于一体的新型农业综合体。“浙贝母和宁波咸菜原料贝母地雪里蕻菜,是老宁波人抹不掉的乡土情结。项目建成后,市民可以前来认养土地,种植贝母和相关蔬菜、采摘观赏贝母花、了解贝母相关知识、体验养生文化等。希望通过一二三产的深度融合,提升浙贝母附加值,打响浙贝母文化品牌,促进农民致富、产业发展。” 记者陈朝霞 通讯员张昊桦 史媛。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浙贝母采挖季节。这几天,在海曙区西片区的章水镇、龙观乡、鄞江镇等地,贝农正忙着将刚从地里采挖来的浙贝母清洗、打包、烘干,然后运入库房待价而沽。
年复一年,从上一年的10月前后种下贝母,到来年立夏后采挖,贝农将大半年的汗水浇灌在这些白色的小宝贝上,这样的生产活动在海曙已持续了300多年。
海曙区是目前全国唯一的“浙贝之乡”和“原产地标记”注册保护地,浙贝母作为海曙区西部山区农民栽种的主要经济作物之一,被列入著名的“浙八味”中药材之首。
受内外因影响,海曙区的浙贝母目前正面临着种质资源退化、生产规模碎片化等问题,产业发展遇到瓶颈。擦亮浙贝母品牌、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成为浙贝母产业发展的迫切需要。
清康熙年间,浙贝母由象山农民从野生转为家种,故浙贝母又有“象贝”之称。浙贝母的主产区为海曙区章溪河两岸的章水镇、鄞江镇和龙观乡,2017年前,常年种植面积稳定在1万亩左右。近年来,随着区外种植面积的扩大,海曙区浙贝母种植面积逐年递减。
海曙浙贝母产区区位优势明显。地处北纬30度植物生长黄金地带,主产区章水镇、鄞江镇和龙观乡一带多为低山缓坡,沙性土壤,有机质丰富,利于浙贝母生长,出产的“元宝贝”“珠贝”成为药材中的上等佳品。
章水镇郑家村64岁的贝农钱忠国回忆,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浙贝母由国家统购统销,每当贝母丰收时节,贝农将贝母一担担挑往城区濠河头、轮船码头等地,场面蔚为壮观。
经过多年的积累,海曙作为道地药材基地,已基本形成浙贝母的生产、加工和销售体系。海曙区农业农村局产业指导科科长朱慧娟介绍,2010年,农业、质监部门就已联合发布《浙贝母生产技术规程》《浙贝母全程标准化操作手册》等浙江省地方标准,编绘出优质高产种植技术模式图,并在传统的贝母-雪菜、贝母-花生等套种或轮作模式基础上,开展浙贝母免耕废草覆盖栽培技术试验示范、浙贝母大棚栽培技术示范等,通过新技术、新措施,提高浙贝母亩产量、提升品质。
2012年,章水镇引进宁波迦叶堂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该公司是目前全国唯一专业生产浙贝母中药饮片的企业,已形成浙贝母烘干、切片初加工和销售产业链。同时,浙贝母经纪人队伍不断壮大,各类农业经营主体积极与药材公司、药厂、营销大户合作,形成了稳定的供销渠道。
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海曙浙贝母产量占全国的七八成,形成了“一地生产、供应全国”的局面。而随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深入,种植浙贝母这一经济效益好的中药材成为各地农民脱贫致富的首选项目之一。上世纪90年代后,逐步形成了江苏海安、大丰及浙江磐安、东阳等新产区。目前苏北地区种植面积近2万亩,磐安县种植面积1.2万亩左右,海曙的浙贝母不再一枝独秀。
外地浙贝母种植规模日益扩大,使市场竞争更加激烈。“2003年非典时,每亩鲜贝母收益达到2万元,今年市场收购价每公斤6元左右,每亩收益只有约3600元,无利润可言。”钱忠国介绍,有贝农无奈改种其他农作物,这威胁着浙贝母产业的传承和发展。
“浙贝母种植面积的缩减,对产业发展有一定威胁。但市场有其运行规律,能进行自我调整。根据规划,十四五期间海曙区浙贝母种植面积将稳定在5000亩至6000亩之间。”朱慧娟认为,种质资源退化严重、生产规模呈现碎片化,才是制约浙贝母产业发展的关键所在。
记者了解到,海曙作为浙贝母老产区,“家家种贝、户户留种”的传统自繁生产方式司空见惯。由于缺乏系统的品种选育,加之经年累月的熟地连作种植,种子和土壤均不同程度带菌,表现为病害加重、植株提早矮缩黄枯等,浙贝母产量和品质下降明显。
在种植方式上,由于章水镇、龙观乡、鄞江镇人均土地种植面积不到0.3亩,浙贝亩种植碎片化现象明显。“我们合作社的100多亩贝母地,分散在100多户贝农手中。”海曙区富农浙贝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邵将炜表示,一家一户分散种植,使浙贝母整体规划布局难以实施,给新技术新品种推广、标准化生产及基础设施建设带来困难。“这与现代农业发展要求有一定距离,导致生产成本增加、市场竞争力下降。”邵将炜说。
面对“内忧外患”,浙贝母产业该如何应对?朱慧娟分析,当前必须“强道地药材优势、补科研攻关短板”。一方面加快土地集中流转,抓好贝母产业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和机械化这“四化”建设,同时引进专家团队、建立智库,加强科研攻关,培育新品种;另一方面要强化品牌培育,提高市场竞争力,推动浙贝母产业可持续发展。
身为海曙区浙贝母生产协会会长的邵将炜认为,必须实现浙贝母从“低小散”散户种植向规模化种植转变。他建议:由区、镇、村三级牵头,进一步加大土地集中流转补助力度,推进土地集中流转,保障浙贝母生产用地,并建立“行业协会+农业经营主体+基地”或“加工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让资源在最大程度上得到综合利用。“生产成本降低了、生产效率提高了,市场竞争力必然得到提高。”邵将炜说。
针对浙贝母种质资源退化问题,海曙“借脑”浙江万里学院、浙江中医药研究所、浙江中医药大学等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请科技研发团队助力,在种植技术、种子繁育、产品开发上寻求突破,使浙贝母这一传统特色农产品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
邵将炜透露,目前海曙区浙贝母生产协会已与上述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持续调研章水镇的土壤、水质状况,进行浙贝母的品种提纯、复壮和新品种选育工作。同时设立了浙贝母规范化种植基地,专用于浙贝母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开发。“浙贝母种植至今共有7个品种,贝农目前采用的只是其中两个品种。而基地已将另外5个品种进行保护性培植,避免发生种源危机。”....
另据了解,由浙江万里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所长王忠华教授负责的“浙贝母仿野生新产品创制与产业化应用研究”项目已经立项。“我们团队将在浙贝母原有种质提纯复壮、新种质筛选与品种选育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仿野生种植。野生环境中,生物群落相对复杂,种间、种内竞争激烈,产出的浙贝母药材性状与野生药材相似,其有效成分含量可以达到甚至超过野生药材。”王忠华介绍。
如何健全浙贝母产业链并推动一二三产融合,是产业发展的关键。“要深挖贝母文化,讲好浙贝故事,推动新产品研发,做好农旅融合文章,持续保护浙贝母这一道地药材的品牌与美誉度,把浙贝母的根和魂留在宁波。”朱慧娟透露,海曙区结合《四明山区域生态发展三年(2018-2020年)行动计划》,已将“浙贝母全产业链建设”列入计划建设项目,开展浙贝母精深加工,打造浙贝母全产业链。
其中,作为浙贝母产业链中的一环,海曙企业正在加速新品研发,目前袋泡贝母花茶、贝母红茶、浙贝润肺茶等新产品已经面世,受到爱茶人士好评。新研制出浙贝润肺茶的海曙五龙潭生态茶厂负责人杨晋良表示:“绿茶和浙贝都是宁波的特色农产品,我们尝试挖掘宁波特色文化,让产品推陈出新,让产业得到发展。”!
省级农业科技企业、宁波迦叶堂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也在积极谋划做大做强产业。该企业曾经参与了《中国药典》2015年版中有关“浙贝母生产地方标准”的修订,并实现了全面无硫化生产加工浙贝母饮片,产品成功打入只售自产中药饮片的上海市场。公司总经理崔骏达透露:“公司正与相关企业对接,共同投资布局以道地药材浙贝母为主的全产业链,建立标准化种植基地和质量追溯体系,推动浙贝母生产和销售,赢得市场主导权。”!
位于章水镇的浙江爱品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2018年启动了“浙贝故里”农业综合体项目。“前期已经投资了300多万元,流转了300多亩土地,并对土地进行了平整、改良。”该项目相关负责人徐萍介绍,项目分两期进行,目前一期正在进行招投标,预计投入近600万元,打造一个集文化展示、休闲观光、科普体验、教育科研、中医药养生主题于一体的新型农业综合体。“浙贝母和宁波咸菜原料贝母地雪里蕻菜,是老宁波人抹不掉的乡土情结。项目建成后,市民可以前来认养土地,种植贝母和相关蔬菜、采摘观赏贝母花、了解贝母相关知识、体验养生文化等。希望通过一二三产的深度融合,提升浙贝母附加值,打响浙贝母文化品牌,促进农民致富、产业发展。” 记者陈朝霞 通讯员张昊桦 史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