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7日,在位于远安县茅坪场镇马家坪村的桑黄种植基地,工人们正在将菌袋上的桑黄收割、装车,一派繁忙景象。该基地内共建有18个桑黄种植大棚,大约培植了6万袋桑黄菌段。在高峰时期一斤桑黄能卖到2000多元,平时也能卖到千元,可谓是名副其实的“软黄金”。
近年来,被称为“中国香菇之乡”的远安县调整食用菌产业结构,发展桑黄等珍稀食用菌,全县桑黄种植规模已达30万袋,菌包和各类桑黄加工产品如桑黄茶、桑黄酒等销路畅通,桑黄产业的发展正在带动远安食用菌产业从“一菇独大”迈向“百花齐放”。
桑黄是一种主要生长于桑树上的药用线多年的药用历史,素有“森林黄金”美誉,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
据唐朝苏敬著《唐本草》记载,远安从唐朝即开始人工栽培食用菌。得益于得天独厚的森林资源,1986年,远安开始大力发展代料香菇,高峰时期代料香菇规模达1.42亿袋,食用菌总产量近6万吨。
“上世纪90年代工资只有百把元时,干香菇一斤20多元,30年过去了,干香菇还是这个价格。”湖北山娃子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范世荷道出了食用菌产业发展的困境。
“发展不能停,现在香菇市场逐渐饱和,远安的食用菌产业迫切需要探索出一条新的路径。”远安县农业农村局总农艺师李明亮说。
2020年底,中国食用菌产业发展大会在远安召开,应邀参加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李玉教授对远安食用菌发展给出了指导性意见:“要调整食用菌品种结构,探索发展桑黄等药用品种,让桑枝种植桑黄与嫘祖种桑养蚕文化关联起来。”...
在远安森源公司的桑黄培育试验室,看到早期桑黄培育的数据,记者了解到,早在发展食用菌产业之初,他们就在县内的桑树、黄栌、漆树、紫荆、黄连木、忍冬树上相继发现野生桑黄株,并进行分离、筛选、区域试验等驯化选育研究,但未能成功。
远安县森之源专业合作社桑黄种植基地技术人员杨翠珍说:“野生环境下,桑黄对生长环境的要求比较苛刻,需要充足的氧气和一定的光照,另外还需要大量的有机物和无机物,对水分的需求量相对较高。”....
公司副总经理兼技术中心主任焦海涛与伙伴们在实验室里,通过多轮实验,才找到适宜桑黄生长所需的温度、湿度、营养物等各项数据。
经过不断的技术攻关,2020年4月,一次桑黄品种栽培试验中,一个经过驯化的野生桑黄品种成功长出子实体,揭开了桑黄在远安人工培育的新篇章。
2022年,远安森源公司联合上海市农科院新成立了“湖北远安嫘祖桑黄产业研究院”,联合选育出了适宜远安本地栽培的“嫘祖2号”“嫘祖3号”等桑黄品种,远安森源公司被湖北省农业农村厅授予“湖北省食用菌种质资源保藏管理中心”。
“我们有液体桑黄菌种技术和固体桑黄菌种技术,液体菌种发菌更快,但固体菌种更易保存,两种形态的菌种各具优势。桑黄种植现在主要有三种模式,目前已是桑黄批量种植的第四年。”焦海涛说。
不久前,远安县与三峡大学合作完成的湖北省首个《桑黄中药材质量标准》进入省级评审公示,这意味着,桑黄可望作为中药材流通,而不仅仅是农产品。
目前,远安桑黄产业规模正在快速增长,菌包和各类桑黄加工产品如桑黄茶、桑黄酒等也在不断销往全国各地,已形成集桑黄菌种选育、人工栽培、产品研发生产、全域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链。
“废弃的菌棒被回收进入化肥厂,菌棒外的塑料袋还可以回收制作成再生塑料。”杨翠珍介绍,目前远安有2家回收菌棒的化肥厂,还有9家回收废弃塑料的企业,实现了食用菌产业绿色循环发展。
“远安县将持续做好标准化桑黄菌包和菌棒繁育基地建设,按照桑黄内在品质管控质量标准要求,统一桑黄品种和配方,鼓励农户发展桑黄种植,稳固并适度扩大种植面积,持续聚焦大健康理念,努力在桑黄功能性食品、生物医药类产品、医药中间体、化妆品等方面实现突破,拓展桑黄在食药领域的加工应用,不断提升远安嫘祖桑黄品牌影响力,着力打造‘全国知名的桑黄产品核心产区’。”远安县副县长邓作军说。
除了桑黄,近年来远安县从引进新品种、研发新技术入手,不断加大珍稀食用菌产业科技投入力度。目前已成功试种并推广了羊肚菌、大球盖菇、红托竹荪、灵芝菌等珍稀菌种。远安食用菌产业正从“一菇独大”向“百花齐放”华丽转型。(记者张杉、曾雪彬、周重雨,通讯员朱新宇、刘阳、周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