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呼和浩特9月20日电 (记者 寇雅楠)近日,记者从内蒙古科技厅获悉,今年以来,由内蒙古自治区企业牵头,内蒙古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巴彦淖尔市农科所等区内外10家科研单位联合实施的“河套灌区智慧水肥一体化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在巴彦淖尔农高区主攻玉米“一穴双株”智慧高产密植模式试验并初获成功。
据悉,项目以“一穴双株”为主要种植模式,选用适宜临河地区生长的玉米主栽品种,聚焦“一穴双株”种植技术在河套灌区推广过程中出现的“苗势不一致,大小苗率高”“有效棒少、空棒率高”“植株韧性差、易倒伏”等问题,依托“四维一体”智慧农田监测网络,先后积累当地气象、土壤、灌溉、作物等关键数据100余万组,优化作物生长模型1套,经智慧专家系统科学分析,找到了“土壤有机碳缺乏、碳氮比失调”“水肥投入不合理”“化控时机把控不足”等诸多导致“一穴双株”推广失败的主要原因,有针对性地引进我国南方优质新型碳源肥料—糖蜜肥开展“南碳北调”农田增碳工程,同时集成“精量导航机播”“分段实施化控”“少量多次施肥”“空天地一体化监控”以及智能高效水肥一体化节水灌溉和全程智能化管护等关键技术,通过加强苗期控旺和田间管理,促使玉米茎秆粗壮、根系发达,有效控制了种植过程中的各类风险。
截至9月上旬,项目区近70亩试验田玉米长势良好,即将进入断浆期,在播种期较当地晚半月的不利条件下,试验田实现亩保苗数达到7600株(小苗约10%),较常规玉米种植密度4500株左右,增加了68%;平均单棒籽粒重约250克(含水率22%),较常规玉米单棒籽粒重约350克(含水率25%),降低了28%;单株生物量达到950克(全株鲜重),较常规玉米单株生物量1350克,降低了30%;但由于群体密度大,一穴双株仍可较常规玉米整体增产20%左右,表现显著优于往年。
同时,项目还积极推动产学研模式创新,在临河农场建设了“智慧农业单产提升”科技小院,把实验室搬到田间地头,让参与项目的专家教授和企业科研人员能够长期驻扎在生产一线,与基层农技人员和农民群众“同吃住、同劳动、同研究、同谋划”,面对面提供科技服务,手把手教农民生产,心贴心帮企业解决实际问题,有效发挥了科技成果转化与服务群众的最大效能。
该模式的试验成功,为河套灌区推广玉米“一穴双株”技术提供了新路径,对自治区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施单产提升工程具有示范作用。
黄河流域九省区高校青年学子“对线日是习发表《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五周年。这一天,一场以“共绘黄河流域生态新画卷,同筑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为主题的“对话母亲河”活动在内蒙古科技大学举行,来自黄河流域九省区的高校青年学子齐聚一堂,共同为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贡献青春智慧。....
“请大家顺着我的手指往前看,前面是一条‘时空隧道’。在20多年前这里曾经是运煤通道,如今已经被改造成为党群服务展览大厅……” 不久前,在包头市昆都仑区友谊19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室外广场上,100多名群众聚集在一起,听社区书记吴秀凤宣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