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气温回暖,草莓的生长、成熟加快,价格也随之下降,市民实现了“草莓自由”。草莓作为本土越冬水果,深受市民喜爱,而慈溪市也有种植草莓的传统。目前,慈溪市常年种植草莓3000亩以上,年产量超600万斤,去年总产值超8000万元。
“无论是草莓的种植面积,还是年产量,慈溪均在浙江省前列。”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裘建荣说,慈溪市是名副其实的草莓种植大市。
草莓在慈溪市的发展,经历了从单一的红色品种到红、白、粉等多品种繁荣的“一次飞跃”。当前,草莓品种进入相对平稳期,依靠新品种来发展草莓产业,已略显力不从心。如何让草莓“二次飞跃”,挖潜草莓的经济价值,摆在了农业从业者的面前。
芸天果蔬是慈溪市最早种植草莓的农场之一,也是专门引育草莓等果蔬的农场。“我们每年都在引进试种草莓新品种,但推广的不多,要么产量不高,要么植株管理难,还是以种植传统的红颊品种为主。”农场主胡旭群说,去年芸天种了10亩草莓,9亩是红颊,另外1亩是白色系列品种。
“慈溪市3000亩草莓,80%以上种植的是红颊,剩下的是白色系及越秀、章姬等其他红色系草莓。”裘建荣说。慈溪市种植草莓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90年代,当时种植的是丰香品种,由于白粉病严重,逐渐被淘汰。2003年左右,慈溪市从日本引进红颊,从此开始了它在慈溪20余年红火的“莓”好旅程。
红颊引进后,凭借抗病性强、甜度高、口感好以及果实硬等优势,迅速推广开来,上市后也广受市民喜爱。2010年前后,“奶油草莓”在慈溪市兴起,后来又引入杭州农科院培育的越秀系列品种;2015年前后,白草莓开始出现,掀起一阵热潮。
“2010年之后的10年间,可以说是草莓的‘一次飞跃’,新品种层出不穷,带动了草莓产业的快速发展。”裘建荣说,每一个新品种的出现,都能掀起市民的消费热情,但经过这几年的沉淀,品种已相对稳定了。“尝新过后,市民还是选择红颊,这个味道最长久,就像繁华过后,回归朴素。”...
慈溪市草莓种植较为集中,龙山、横河最多,约占慈溪市的三分之二,坎墩、逍林等地种植也不少。草莓采收期较长,以前从早春开始可以持续到5月。现在大棚种植后,草莓头茬采收提早到了前一年的11月。
“草莓在本土越冬水果蔬菜中经济价值最高,是农户增收致富的‘小金果’。”裘建荣说,草莓的亩均收入有2—3万元。过年前,20克以上的大果,平均每斤的价格在40元以上。
龙山的草莓基本销售到宁波市场,横河的部分销售到余姚,坎墩、逍林的以城区销售为主。“坎墩农创园区域的草莓游客上门采摘较多,同时也有部分通过微信等网络销售。”玉兰果蔬农场主胡晶金说,他去年种了30亩草莓,由于前期客户资源的积累以及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品牌,亩均收入达到了7万元。
位于横河的慈苑果蔬农场种植了80多亩草莓,其中4亩精品草莓采用无土栽培,以上海、杭州等地的高端客户为主,开展订单式销售。“土栽的草莓,融入我们农场的研学、亲子等活动,把草莓做成活动的一部分。”农场主黄先生说。
“我们草莓的销售还是较为单一,销售辐射也仅为慈溪及周边地区。”身为市草莓产业分会会长的胡晶金说,慈溪市草莓销售渠道还是以传统市场销售为主,商贩到田间收购,拿到市场上售卖,还有少部分是网络销售以及采摘等活动销售。“大部分的农户没有资源,也没有其他销售渠道,享受不到网络等销售带来的红利。”。
“本土草莓的销售,限制了草莓的发展,这是一个需要突破的点。”胡晶金说。草莓刚上市时,成熟较为缓慢,供不应求,价格维持在高位,等到后期大量上市,价格就会变得很低。同时因为草莓短时间内成熟,销售量一旦跟不上,就会产生损耗。
“草莓的损耗量较高,差不多有三分之一,每亩损耗约1000斤。”胡晶金说,如果能把损耗的草莓都收购掉,那至少成本就回来了。
销售新鲜草莓只能销售一时,且销量有一定的限度,如果通过加工,延伸草莓产业链,把鲜草莓变成草莓干、草莓汁、草莓酒等延伸产品,那么就会突破原有的限制,也能解决销售、损耗等问题,还能提升草莓的附加值。
坎墩慈壹佳果蔬农场是慈溪市试水草莓加工的探路先锋。农场主孙永涛曾出资23万元引进了草莓冻干机,把鲜草莓加工成了“草莓脆”产品,售价每斤200元。“今年预计更新下设备,同时扩大草莓加工产品种类,草莓酒也已在加工了。”孙永涛说,虽然草莓在加工上遇到了设备、政策等问题和困难,但依然会走下去。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推动农产品加工业优化升级。推进农产品生产和初加工、精深加工协同发展,促进就近就地转化增值。”孙永涛备受振奋。“草莓产业要再次飞跃发展,必须要与工业相结合,搞农产品加工。”胡晶金也语气坚定地说,但目前很多农户、农场主自身力量比较小,还不具备搞加工的实力,也缺少专业团队研发小型设备。“希望慈溪市能对草莓等农产品加工立项,支持农户对草莓初加工探索。”胡晶金表示,如果成功,将带动整个草莓产业跨越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