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为国基,谷为民命。“如何用世界8%的耕地养活世界20%的人口”一直是个世界性难题。而超级稻的出现为解决这个难题提供了可能。为充分发挥超级稻的潜力,扬州大学农学院教授霍中洋团队深耕数十年终于取得出色成果。
近日,江苏省政府公布了《省政府关于表彰第八届江苏省农业技术推广奖的决定》,以扬州大学农学院霍中洋为第一完成人的项目“超级稻大面积丰产高效栽培技术集成与推广”荣获江苏省农业技术推广奖一等奖。该项目“量身定制”了江苏超级稻的栽培技术,社会和经济效益显著。
近年来,中国超级稻的出现不仅大大提高了我国水稻产量,更被视作解决未来世界性饥饿问题的“法宝”。江苏是最早进行超级稻品种认定与示范推广的省份之一,也是超级稻品种选育与示范工作成效显著的省份之一。
然而,由于江苏省内生态生产条件差异大、超级稻品种数量多、品种区域布局不明确、栽培技术不配套,超级稻大面积增产潜力未能充分发挥。
针对这些障碍问题,团队潜心钻研数十年,为江苏省超级稻增产增效制定了一系列“量身定制”的措施方案。他们明确了江苏超级稻品种生态适应性,并建立了机械化种植方式与品种区域布局,从宏观尺度上为超级稻种植方式与配套品种选用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研明了超级稻高产形成特征与生产优势,建立了超级稻丰产高效生育诊断指标,为大面积丰产高效栽培的因苗诊断提供了新方法,提高了高产、超高产重演性。
不仅如此,团队还提出了超级稻高产吸肥特性与肥水耦合调控技术,为精准高效施肥提供了新方法,提高了肥料利用率与生产效率;系统集成了适合苏北、苏中、苏南不同生态区超级稻品种和不同种植方式丰产高效栽培技术体系,提升了超级稻大面积丰产高效栽培科技水平。
近年来,以霍中洋为第一完成人的研究成果在江苏省累计推广4018万亩,占同期水稻面积的39.1%,累计新增稻谷166.9万吨,增收节支67.0亿元,产生了显著的社会与经济效益。
“水稻专家来了,我心里就踏实了!”这是霍中洋团队深入各地农田开展为农服务时最常听到的一句线年开展江苏超级稻配套栽培技术研究与集成推广工作。在江苏扬州、常州、南通、泰州、宿迁等数十个县市建立了稳定的试验攻关田、百亩核心方、千亩示范片与万亩辐射区,及时跟踪最新育成的超级稻品种,针对性进行品种适应性、高产形成规律与关键技术攻关、技术集成与大面积示范推广等。
他们数十年如一日,奔波于江苏省各县市,只为研究成果能在江苏超级稻增产增效中发挥更大作用。为了创新江苏超级稻配套栽培技术推广,霍中洋提出了“套餐”式推广模式,直接面向农村,走向田头,沉到基层。
做好产前先导式培训、产中跟踪服务与现场指导、产后信息沟通与市场销售服务工作;针对生产需求撰写出一批实用技术著作与科普读物;部分县市示范区更推出了联耕联种、首席专家指点、技术人员包点、研究生蹲点、新型经营主体建点等新型服务模式。这被很多当地种植大户称为“看得见、学得上、效果好”的推广模式。
“让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方式得到普遍推广和应用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未来将继续在江苏推广这些套餐式服务模式,并努力推向全国!”霍中洋在获奖后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
农业部水稻专家指导组副组长,长江流域稻作技术创新中心主任张洪程院士表示,在规模化、集约化生产方式下,农场主、合作社与农业企业等对科技的需求将更加强烈,超级稻大面积丰产高效栽培技术将会发挥出更显著的优势,为保证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贡献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