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江苏南京的余爽,是一位烹饪爱好者,对食材品质要求很高:“我最担心农残超标,尽量选择超市里的无公害蔬菜,但说实话,究竟是不是‘绿色’,心里没有底,每次都要用清水泡好久才放心。”....
关系到千家万户的“菜篮子”“米袋子”,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备受关注。农业部副部长陈晓华提出,守住农产品质量安全底线,确保不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十三五”期间实现主要农产品例行监测合格率稳定在97%以上。同时从供给端发力,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为市场提供更多优质绿色的农产品。
农残超标是农产品安全的一大风险点,也是消费者非常关心的问题,如何管好“药瓶子”,不少地方在探索。在广东佛山市高明区谭朗村的草莓园,一颗颗红艳艳的草莓藏在叶子里。诚品蔬菜合作社负责人邓建均摘下一颗,用手一擦就放进嘴里,“合作社有严格的生产规范,草莓在生长过程中,尽可能少用农药。”!
“农民以前凭感觉配药,容易导致药量超标。现在合作社制定了农药使用标准和操作规范,农药仓库保管员把好第一道关,建立保管档案,严格出入库;农药主管根据病虫害的情况,合理配药,再分发给工作人员。地里还安装了杀虫灯和黏虫板,实现绿色防控。”邓建均说。诚品蔬菜合作社是高明区的“菜篮子”基地,在上市前实现自检或者委托检测,满足区农业部门的农残标准后,才能挂上“菜篮子”的牌子。
“只有制定规范的生产标准,才能生产出绿色安全的农产品。”高明区农林渔业局农业管理科副科长邓小富介绍,高明的水稻、粉葛、油菜、玉米等主要农作物都有了生产规程,市里提供一次性补贴30万元,帮助“菜篮子”基地建立农残监测室。目前高明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维持在98.6%以上,也成为农业部首批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
当前农业生产仍然分散,普通农户数量多,如何确保生产标准覆盖“零死角”?山东利用大数据,拧紧高毒农药的瓶盖子。
韭菜是餐桌上常见的蔬菜,却是农产品安全领域的“捣乱分子”。作为韭菜的天敌,韭蛆活跃在土层深处,难以根除,令菜农头疼。有些人为了杀虫,用国家明令禁止的高毒农药。“毒韭菜”事件屡次被曝出,深受其害的消费者谈“韭”色变。
作为韭菜种植大省,山东把全省种植面积0.5亩以上的2.7万个种植户,以及1500名村级监管员信息录入系统,用大数据绘制成“放心韭菜地图”。山东省农业厅副厅长林国华介绍,生产主体标在“作战图”上,一目了然,通过微信等新媒体,精准指导;通过网格化监管,实现不漏一人,山东韭菜抽检合格率达到99.5%。
据农业部统计,2016年共有130家农药企业的248个产品退出农业领域,11个省87个县开展高毒农药定点经营试点。陈晓华介绍,2017年还将新制定农残标准1000项,兽残标准100项,制定一批特色优质农产品生产行业标准,鼓励地方将标准“翻译”成易学好用的生产技术规范,向农民普及,推动标准落地。
乱用药,竟然要坐牢。两年前,高明区几位菜农使用禁用高毒农药,被发现后,移交机关,主要犯罪嫌疑人被判刑7个月。这件事对当地农民心理冲击不小。高明区农业综合行政执法队队长冯保军说:“农业执法力度加强,震慑作用明显,2015年,综合执法队立案22宗,其中移交机关7宗,去年仅立案4宗。现在菜农都绷着一根弦,不敢胡乱用药。”...
强有力的执法离不开完善的监管体系,基层监管网络越密,出现漏网之鱼的概率越低,高明区建立区镇村三级联动,把监管网络触角伸到田间地头。冯保军介绍:“在提升区镇监测能力的基础上,在一些相对偏远、种养基地多的村建立了检测站,协助开展日常工作。村级检测中心实现有人员、场所、LED宣传屏、计算机、档案柜和上墙制度,确保机构不闲置。”。
“样本名称:白瓜;检测结果:合格。”在明城镇崇步村委会大门前,挂着一个LED屏幕,上面滚动着当天农产品检测结果。刘美珍是村里的质量检测员,她负责把采集的样本放进检测仪,记录、报送检测结果。“村或镇的检测人员每天采样,进行定性检测,发现不合格样本后,联系区检测中心,进行定量检测,确定不合格指标的具体数值。一旦发现超标,立即报告执法大队。”刘美珍说。
基层监管人员素质较低、力量薄弱,是不少地方面临的问题。江西省建立专门面向基层检测人员的实训基地,探索培训工作的长效化。2016年培训人员600余人次,80%的县级检测机构运行状况良好,实现了“乡速测、县定量、市监督、省预警”,唤醒了不少“沉睡”的检测仪器。
扛起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担,必须建立完善的监管网络。陈晓华说,2016年农业部将农产品质量安全纳入农业实用人才带头人、大学生村官培训课程,培训了1.7万人。2017年将继续充实监管人员,落实监管费用,通过“特岗计划”等方式为乡镇充实一批专业技术人员,鼓励有条件的地区配备村级协管员。同时,加强培训,提升监管队伍的素质和水平。
“一些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利用‘互联网+’发展智慧监管,创新监管手段。”陈晓华说,为监管人员配备手机APP、执法记录仪等设备,建立监测、执法、预警等信息共享平台,探索“机器助人”的监管方式。
王益文是浙江省衢州市全旺镇华翰鳖业公司的负责人,“洁水养殖”是他追求的目标:“过去为了提高产量,过量使用饲料,甚至化肥,不仅影响了水质安全,更影响了水产品质量安全。”随着消费者对安全优质农产品需求越来越旺盛,王益文改变养殖策略。“养殖场定点采购鱼苗,严把源头质量;安装精准投喂系统,科学搭配饲料;建立尾水处理系统,达标排放。”王益文说,最终水产品要接受公司自检和渔政检测的双重考验,才能上市。
建立科学的养殖过程只是第一步,关键是如何让消费者放心。王益文介绍,养殖过程全部记录在案,检测结果传入相关部门平台,每一批上市的鱼都有自己的“身份证”,即便是远在千里之外的消费者,也能精准查到所买的鱼产自哪个池塘。
“品种:将军鱼”“使用品投入:海水鱼配合饲料”“养殖地址:全旺镇尹家村三角塘”…… 记者对着一张二维码一扫,手机屏幕显示出了详细的生产信息。据介绍,目前浙江省在21个县开展合格证试点,41个县完成可追溯体系建设,2.2万主体纳入追溯平台,建立了“合格证+追溯码”的管理模式。
“建立‘从农田到餐桌’的追溯体系,让每个环节透明地呈现在消费者面前,倒逼生产经营者安全生产,才能让消费者真正吃得放心。”陈晓华说。
建成质量可追溯体系,最关键的是要打破信息藩篱,实现平台共享。四川省农业厅总经济师肖小余介绍,四川省财政累计投入3700多万元,支持120多个县建设安全追溯体系,坚持统一编码规则、统一操作流程、统一接口规范、统一查询途径等,成功开发了“四川省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平台”,包括部门监管、企业管理和公众查询三个子系统,初步实现农产品生产、加工、运输、销售等环节的可追溯。使用追溯码超过2亿张,消费者通过二维码累计查询300多万次。
“农业部将强化平台建设,加快软件开发和指挥中心建设,尽快建成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平台。发挥各行业、各地区已建平台的作用,探索建立数据交换与信息共享机制,加快实现平台间的有效对接和互联互通。”陈晓华说。(记者 王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