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的新疆库尔勒市正迎来一年里最为炎热的季节。7月29日早上9点,一辆载有棉花土肥、栽培、育种和植保等专家的大巴车就从市区出发,驶向了位于库尔勒市托布力其乡的国欣种业示范田。听说去年长不出苗的盐碱棉田现在已是郁郁葱葱、生机盎然,大家都想赶紧过去瞧一瞧。
国欣种业分管棉花种植的负责人石尚书早已在田边等候。看到专家们下车,他快步上前介绍:“我们这2000亩棉田土壤盐碱化严重,去年种的棉花三分之二都没有出苗。今年我们把‘抗盐碱菌剂’配着出苗水施入田间,专家们请看,现在棉花出苗全,而且长势好,结铃多!”。
马平研究员是国家棉花产业技术体系枯黄萎病防控岗位专家,石尚书口中的“抗盐碱菌剂”,就是由他带领的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所“微生物杀菌剂新产品创制与产业化创新团队”研发出来的。
马平告诉记者,抗盐碱菌剂是一种多功能复合微生物菌剂,一开始团队研发它的目的是防治棉花的黄萎病和增加产量,根本没往抗盐碱方向去想。“去年,国欣种业在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轮台县有一块盐碱棉田使用了我们的菌剂,保苗和促生效果都不错,挽回了近一半的产量。我们就想着再在托布力其乡的几块重度盐碱地里试一下,结果今年5月初就接到他们的电话,说用了菌剂的棉田棉花苗多苗全!”。
一次“无心插柳”竟有了意外收获,团队马上组织田间检测、数据收集,结果令人惊喜:抗盐碱菌剂处理区的亩株数比对照区平均提高11.1%,单株结铃平均增加1.75个,株高平均提高19.2%。而且通过检测发现,抗盐碱菌剂处理区的棉花根围土壤电导率呈现下降趋势。
“单凭肉眼去看,也能看出效果非常明显。处理区的棉花生长整齐,叶色浓绿,而对照区缺苗断垄就比较严重,植株偏矮,叶色也发黄,这说明微生物菌剂在中重度盐碱地棉花生产中发挥了实际功效。”国家棉花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李付广也参加了此次考察,他在棉田中一边弯腰数着不同取样点的株数与铃数,一边感慨道:“从地里长不出苗,到现在2000亩基本出全苗,不用等到今年收获时,就知道产量一定差不了。”。
抗盐碱菌剂是用什么办法让盐碱地里的棉花“活过来”的,马平团队还在继续探寻其中的机理。对科学家来说,科研就是对未知领域的探索,每一次偶然,都蕴育着一种新的可能,坚持探索下去,或许就能催生出颠覆性的技术创新。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就是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发现了一株“鹤立鸡群”的水稻,并通过反复试验,最终成功培育出了杂交水稻,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
“我们会继续通过田间试验验证抗盐碱菌剂在中重度盐碱地棉花生产中的效果,并探索它的机理,力争为推进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打开新局面。”马平说。
我国是全球第三大盐碱地分布国家,在总面积近15亿亩的盐碱地中,有5亿亩具有开发利用潜力,是至关重要的后备耕地资源和“潜在粮仓”。党的十八大以来,习多次对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的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立足我国盐碱地多、开发潜力大的实际,发挥科技创新的关键作用,加大盐碱地改造提升力度,加强适宜盐碱地作物品种开发推广,有效拓展适宜作物播种面积,积极发展深加工,做好盐碱地特色农业这篇大文章。”?
棉花属于耐盐作物,小麦、玉米等作物在土壤含盐量到0.1%时,就有受抑制的表现,而在盐度0.3%以下的土壤中,棉花还可以正常出苗、生长发育。棉花还是改良盐碱地的先锋作物。河北农业大学教授、棉花育种专家马峙英介绍说,棉花属于直根系,根系发达,棉花根系的次生代谢物可以起到改良土壤的作用。
“未来,如果抗盐碱菌剂在盐碱地使用的效果进一步被实践佐证,我们不但可以在重度盐碱地里种棉花,通过种植棉花改良土壤,或许还能慢慢种出其他作物,从而真正实现‘以地适种’和‘以种适地’的有效结合。”马峙英说。
发现抗盐碱菌剂能提高棉花在中、重度盐碱田里的出苗率,对马平团队来说虽有些“误打误撞”,但在研究微生物菌剂对棉花黄萎病的防治上,他们的确实打实地努力了许多年。
棉花黄萎病是世界公认的棉花重大病害,一般减产20%至30%,严重时可达60%至80%,甚至绝收。在我国,棉花黄萎病发病面积波及2000万亩棉田,占全国棉田的近一半,造成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超过百亿元。棉花黄萎病的可持续防控一直以来都面临巨大的挑战。
马平介绍说,棉花黄萎病的病原菌生活在土壤里面,从棉花根部侵染,进而扩展到整株棉花,最终造成棉花的萎蔫枯死。随着棉花的死亡,病原菌会重新进入土壤,等待下一年的侵染。带菌的种子随着种子的调运与销售,可能出现远距离传播,而一旦病原菌在土壤中定殖了,就很难彻底根除,病菌可以在没有植物存在的情况下在土壤里存活10年以上。
新疆是我国最重要的棉花产区,2023年,新疆棉花产量达511.2万吨,占全国棉花总产量的九成以上。由于全国频繁无序调种,导致当地黄萎病发生不断加重,成为限制新疆棉花安全生产的重要问题之一。
“病原菌隐藏在土壤里面,使用一般农药进行防控犹如隔靴搔痒。我们则利用微生物技术寻找代替解决方案,研发出具有防病和增产效果的多功能复合微生物菌剂。”马平告诉记者,微生物菌剂研发的关键在于找到适合的菌株。团队从有3万多株芽孢杆菌的菌库中筛选出了两株最具有防病、增产且耐盐碱性能的菌株,通过科学配比制作成防病、增产、耐盐碱的多功能复合微生物菌剂。
2023年,以“抗耐病品种+微生物菌剂”为核心的棉花黄萎病绿色防控技术体系已在新疆11个县市的棉田开展示范5500余亩,防病、增产效果显著,为棉花安全生产提供了新的植保产品和应用技术。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棉花种植面积4182.2万亩,同比减少318.3万亩,下降7.1%。全国棉花单位面积产量134.3公斤/亩,同比增加1.5公斤/亩,增长1.1%。
“2007年我加入国家棉花产业技术体系,目睹全国棉花种植面积不断下降,但是我们的产量却保持住了。这说明国家棉花产业技术体系真的把‘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落到了实处,始终在为我国棉花产业的发展保驾护航。”马平感慨地说。
时间临近正午,太阳炙烤着大地。专家们踏上了返程的路,准备回去撰写田间检测报告,将抗盐碱菌剂在盐碱地综合治理中的广阔应用前景写入意见书。身后的棉田里,绿叶覆盖着大地,粉白色的花朵点缀其间,昭示出一片丰收与希望。(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李丽颖 见习记者 王臻)。
23051736新疆重度盐碱棉田何以“起死回生”?3447中央媒体看新疆新闻稿2024-4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