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日报11月8日讯 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的这句话让土地承包经营者更有信心,解除了他们的担忧,也让哈尔滨市双城区巨永蔬菜合作社的王利军鼓足了干劲儿——在承包的空地上再建两栋大棚,开办他的“无土栽培农业现代化工厂”。
两栋1500平方米的温室大棚,日产3000斤,占哈达蔬菜批发市场蒜苗日交易量的30%,并已在齐齐哈尔市、绥化市、伊春市等地打开市场。业内人士说,老王的无土蒜苗根茎粗长,色泽和品相都比传统方式种植的蒜苗略胜一筹,供不应求。对于这份美誉,王利军感到很开心,他说,这里的学问就来自无土栽培的营养液。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无土栽培早已不是什么新奇的种植方式,但将其用在大规模蔬菜种植,尤其是用在蒜苗培育生产上并不多见。9年前,王利军正是看到了这个生产领域的空白,嗅到了商机,成为敢于“吃螃蟹的人”。
“无土栽培无污染而且产量比土壤栽培的高,最初的想法就是生产出真正的绿色有机菜。”王利军回忆说,2008年,他在家中弄了一块10平方米试验田,搭起了一个简易的温室大棚。但由于生产领域空白,营养液的成分无从借鉴,给王利军带来了不少难题。从用清水开始实验,观察苗情的长势再尝试性添加必要元素,发现根系烂根生病,再适当调整营养液的成分,就这样折腾了多少次,王利军早已记不清了。2012年,凭着积累的经验,王利军决定推一推市场,把家中的试验田转移到了地头。租下了一栋300平方米的温室大棚,将平整的土地改成“水田”,注入适当比例的营养液进行了大规模生产。王利军回忆,那时他和妻子穿着水靴在水田里察看苗情长势,进行田间管理,经常弄得一身泥。在妻子张玉梅的眼中,王利军干事有钻劲儿、有韧劲儿。她说,“既然老公认准了,不管什么路都与他一起趟。”王利军的200斤蒜苗顺利走入市场,反响良好,赚了第一桶金。随后,他的大棚开始满负荷运转,产量达到每天300斤,市场的需求量也与日俱增,至此,王利军研发的无土栽培蒜苗宣告成功,销售网络也逐渐铺开进入正轨。
在创业者的眼中,创新是永无止境的。2014年,为了改善种植环境和扩大规模,王利军带着妻子在双城区公正乡康宁村承包一块地,建起了如今的两栋1500平方米的温室大棚,300斤、500斤、1000斤到如今的3000斤,王利军已经牢牢地把握住了蒜苗的销售市场。在蒜苗生产基地,妻子张玉梅如数家珍般地向记者介绍,棚室的光照朝向、方位和棚室内的展架、运输轨道都是王利军自己设计的。
在棚室内,一排排展架横向依次排开,展架分为两层,每一层的水槽上的蒜苗格外翠绿而整齐。展架旁,一辆蒜苗运输车在轨道上往返作业,王利军说,这个小车不但可以提高生产效率,更节省了不少人工。在相邻的生产车间,一台蒜苗切割打捆机也是王利军的作品,这台机器可以将蒜头和蒜苗一边切割一边打捆。
今年7月,王利军成立了巨永蔬菜合作社,他打算将无土栽培技术应用到更多蔬菜种植上,告别传统的种植方式,培育出更多的绿色蔬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