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放晴,武汉市新洲区三店街柳溪村蔬菜种植基地内,一片片绿油油的莴苣根粗叶茂,一棵棵成熟的紫叶香笋翠绿挺拔,在郁郁葱葱的田野中,村民们忙碌的身影随处可见,采收、打捆、搬运…!
武汉市新洲区莴苣素来有名,而三店街柳溪村素有“武汉莴苣之乡”之称,莴苣种植面积超1200亩,该村90%的农户参与经营高效农业,通过一年两茬莴苣为主的循环栽培生产新模式,有效提高土地效益,稳提 “菜篮子”的同时,也为村民鼓起了“钱袋子”。
近日,极目新闻记者来到三店街柳溪村蔬菜种植基地里,满地的莴苣已经成熟,绿油油的叶子铺满了田地,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干活的村民们忙着将成熟的莴笋砍茎、去叶、打捆、搬运……现场一派产业丰收、就业繁忙的景象。
在田间一隅,种植大户左秋明正在自家田地里忙碌不停,择掉莴苣的老叶,依次有序将莴苣扎好,整齐地堆放在田畦上,码好、打包、称重,等待菜商收货。
左秋明告诉记者,自己种植莴苣20多年了,积累了不少熟客,今年这8亩莴苣地早早被预订完,只能请了几个老乡来帮忙打包。
这是我们来的第6年,每年这个时候我们都会提前与老板约好,然后直接开车来拖。来自黄陂的菜商慕先生与左秋明已谈好价,正将一捆捆的莴苣搬上小货车。“三店的莴苣口感脆、品质好,一车预计装8000颗,来了好几辆车。”。
“柳溪村地处举水河东岸,这里地势平坦,土质松软肥沃,特别适合种植蔬菜。”柳溪村村支书徐利军介绍,采摘后的新鲜莴笋称重后会立刻装车发送,以保证菜品的质量和口感,主要销往河南、安徽、江西、黄冈等地,在莴苣采收期,不少客商会通过线上平台生成购销订单,销路不用愁。
目前,柳溪村种植春秋两季莴苣1200余亩,亩产约8000斤,年产值近千万元,村内90%的农户参与经营高效农业,其中左家大湾的村民实现100%种植莴苣。莴苣的大规模种植在给柳溪村带来可观收益的同时,也带动了周边村民的就业,让更多的村民参与受益,用“菜篮子”鼓起农民“钱袋子”。
眼下,正是春季第一茬莴苣上市的时候,左旺喜和妻子种了10亩莴苣地,这几天夫妇俩从早忙到晚,像左旺喜这样,柳溪村有160多户专门种植蔬菜的农户。
“莴笋的种植、管护、收割都需要大量的人工,与其从外地聘请,不如就请我们的邻里乡亲,带动大家一起致富。”左旺喜介绍,由于父母年龄也大了,需要人照顾,2000年夫妇俩回乡开始种植莴苣,如今收入还可以,比在外地打工好一点。
谈起种植莴苣的经验,左旺喜表示自己要感谢一个人,那就是村里的“土专家”左先银,回乡后,自己多次和左先银学习,很快就上手了,从最初的3亩扩展到现在的10亩,离不开村里人的帮助和指导。
在柳溪村,说起“土专家”左先银,村民们都会竖起拇指点赞,称赞他。在采访过程中,左先银谈到土壤、肥料、植保等专业知识,丝毫不逊色于农业专家。
“村民在种植方面有问题都会去请教左先银,以前他也种了十几亩地,这几年身体抱恙,就把土地租给乡亲们种菜,村里现在有很多像左旺喜这样40多岁的中年人种地。”徐利军介绍道。
徐利军表示,每年新洲区农业局的工作人员都会来田间地头,查看各农户莴苣的生产情况,讲解莴苣田间管理技术要点,重点讲解水肥管理及病虫害防治技术,详细介绍如何辨认莴苣霜霉病、菌核病、褪绿心腐病等各种病害的发病症状及防治措施,并叮嘱农户要严格把关农药、肥料的使用,确保蔬菜质量。
“要让土地轮作,一年四季都不闲置。”将莴苣装满车后,左旺喜一边擦汗一边告诉记者。“莴苣收完后,我们把这片土地利用起来种土豆和冬瓜,9月左右又种上莴苣。”?
左旺喜妻子徐福陶说,现在一年四季都有收成,闲置的地也盘活了,周边李旻村的村民也纷纷开始种莴苣,大家一起致富创收。
徐利军称,柳溪村种植春秋两季莴苣,莴苣丰收后,将接茬轮作种植冬瓜、土豆、豇豆等“短平快”作物,有效提高土地效益,实现一田多收,每亩地产值预计在13000斤以上,基地年产值近千万元,带动村民200多户增收致富。
据了解,柳溪村位于三店街西部,与举水河相邻,全村4个自然湾,9个村民小组,村民莴苣种植历史已有二十余年。柳溪村沙质的土壤非常适合莴笋的生长,疏松且肥沃,这里生产的莴苣口感好、品质佳,深受市场青睐。2016年,柳溪村成立了种植合作社,以当地特色莴苣产业为依托,大力发展“农户+基地+合作社”的模式,农户种植生产,基地规模管理,合作社牵头销售,提品质、创品牌,打通莴苣生产链上下游梗阻,让莴苣产业向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和绿色化方向发展。
三店街相关负责人表示,三店街将继续按照“一村一品、多村一品”的工作思路,立足本土资源,加强品牌宣传、渠道开拓和产品促销,有力推动农业向集约迈进,农民向职业化转型,农村向城镇化迈进,走出了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高质量发展致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