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瓜,又称小冬瓜、毛瓜等,为葫芦科冬瓜属下的一个变种,具有生津解暑、健脾益胃、利尿消肿、降脂减肥等功效。在桂林本地,节瓜是一种常见蔬菜,且价格便宜。但是,近日,全州县白宝乡“85后”青年蒋双辉种出的节瓜,却卖出了令人惊喜的好价钱:批发价在1.6元-4.5元/斤之间,一季的亩产值至少2.4万元,一亩地4个月至少得4.5万元。
4日上午,记者来到白宝乡磨头村,探寻节瓜“变身”的秘诀。节瓜基地位于磨头村一座高山之上,基地内一片绿意盎然,连片的瓜藤相互缠绕爬满瓜架,藤上挂着一个个饱满紧实的节瓜。几十个村民正在采摘、挑选、打包、称重等,一派忙碌景象。
“85后”的蒋双辉是白宝乡人,也是节瓜基地的负责人。谈起目前的销售行情,他笑容灿烂。蒋双辉告诉记者,磨头村的高山节瓜种植基地生产的节瓜直供港澳地区,目前的批发价至少1.6元/斤,最高时可达4.5元/斤。该基地的第一季节瓜从今年6月中旬开卖,目前的日采摘量约1万斤,高峰期日采摘量可达五六万斤。节瓜的亩产量一般是1.5万-2万斤之间,照此估算,这一季节瓜的亩产值在2—4万元。而在7月份采收节瓜的同时,又会种下第二季节瓜,也将在8月收获。这也意味着,一亩节瓜一年两收,从5月第一季开种到8月第二季采收结束,短短4个月时间,亩产值至少4.5万多元。在本地并不吃香的节瓜,为何在蒋双辉这就变身了“金饽饽”?蒋双辉说,他的秘诀就是:跨区域销售。而找到这个秘诀,他也花了不少功夫。数年前,蒋双辉一直在跑长途蔬菜运输生意。2020年,一个偶然的机会,蒋双辉发现在港澳市场上,节瓜很受欢迎,且价格高达数元一斤。“何不种了节瓜卖到港澳地区?”抱着这个想法,蒋双辉回到家乡白宝乡,在2022年尝试种植节瓜60多亩。
“要想卖出好价钱,就得把节瓜种好!”在种植的过程中,蒋双辉没有丝毫好糊。他一边自学管护技术,一边请来村里的种植能手当技术员。此外,在种植过程中,他坚持无公害栽培技术。到了采收时节,对于节瓜的采收时间、个头大小、品相把控等,他均严格把关。在节瓜开卖、销往港澳地区之前,蒋双辉把节瓜抽样送到专门的机构进行农残检测,并拿到了符合供港澳蔬菜安全标准的相关资质。接着,当日新鲜采收的节瓜,在经过10小时的长途跋涉之后,被端上港澳市民的餐桌。第一年的尝试成功后,今年,蒋双辉扩大了种植规模,分别在全州白宝乡、东山瑶族乡成立了两个高山节瓜种植基地,总面积达240多亩。一人富,不算富。随着节瓜种植产业的发展,蒋双辉也给当地村民带来了就近务工和增收的机会。正在打包节瓜的村民孟双金,是白宝乡磨头村委桥头村的一名留守妇女,也是该村节瓜基地的务工人员。她告诉记者,从5月种下节瓜苗,到8月中旬采摘完毕,近四个月的务工期,她在家门口就能增收万余元。而在节瓜基地内,还有众多的村民享受到了就近务工的福利。
在东山瑶族乡白竹村的节瓜种植基地,也是一派忙碌景象。据该村白竹村委副主任唐祖荣介绍,随着该村的节瓜基地的发展,对当地乡村振兴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目前,基地需要务工人数每日在80人以上,人工费100元一人一天,“单是节瓜基地土地流转和用工这两项,就可为全村增收100万元。”白宝乡党委书记王小军说,该乡紧紧围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充分利用自身地理环境和气候优势,大力发展“短平快”蔬菜产业,实现土地利用最大化,有效地带动了当地群众就业和持续增收。未来,该乡将继续加大“短平快”蔬菜产业的发展,助力更多村民鼓起“钱袋子”。对于未来的发展,蒋双辉也早已有了计划。他说,通过这些年对港澳市场需求的了解,结合本地实际,他计划继续扩大节瓜种植面积。同时,他还会带领乡亲们尝试发展苦瓜和大辣椒种植,并通过土地入股分红、合作经营增收、富余劳力务工等方式,让村民分享土地增值收益、产业发展红利,带动更多群众走上致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