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质变好了,空气更清新,晚饭后大家都喜欢到塘边休闲。”11月3日,在海口市秀英区东山镇琴山村,村民洪仿吉告诉海南日报记者,过去大家避之不及的污水塘,如今变身景色宜人的景观池。
记者了解到,海口市采取试点先行、稳步推进的治理思路,于今年5月启动琴山村黑臭水体治理试点项目工程。治理内容包括拆除水体周边畜禽养殖点、场地平整、控源截污、排水清淤和生态修复等。
“治理前,琴山村的水塘很浑浊,现在水质已达到了检测标准。”项目施工负责人林惜阳介绍,除了清淤疏浚外,为净化塘内水质,还构建了水生动植物体系,种植了睡莲、梭鱼草、翠芦莉、狐尾藻等植物,还放养了鲫鱼、罗非鱼等。此外,为了让水体流动,在池塘设置了泵井,促进水体流动的同时,还提升了池塘观赏性。
转变不仅发生琴山村,海口市还有更多村庄黑臭水体得到整治,这得益于海口市委、市政府学习运用“四下基层”制度,统筹推进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工作。10月26日、27日,海口市政府负责人到美兰区灵山镇美庄村、红丰村等地实地调研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工作情况,宣传说明相关政策,了解实际问题,并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解决办法,第一时间细化落实治理工作。
“分管领导干部带队赴基层调查、现场办公的工作方式,已成为我们日常工作的一部分。”海口市生态环境局海洋科科长黄世君表示,这也带动一大批党员干部强化基层调研工作,在“四下基层”中“领题、破题、解题”,充分了解黑臭水体及周边环境生态系统情况,为后期治理和运营维护提供支撑,打好农村黑臭水体治理攻坚战。
通过大量细致的走访,海口市共排查识别农村黑臭水体74个,面积约25万平方米。通过深入调研发现,农村生活污水是农村黑臭水体滋生的主要来源,切断生活污水污染源是农村黑臭水体治理的关键。截至目前,海口已完成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自然村有31个,设备合计3394套,投资合计2.05亿元,建设管网长度16千米。
此外,海口农业农村部门将畜禽养殖监督检查工作布置到全市各辖区,强化监督管理,并将畜禽散养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考核相衔接,通过实施海口市畜禽废弃物综合利用项目、琼山区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文昌鸡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废弃物无害化处理设施辅助工程建设项目,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有效处理和利用。同时,完善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体系,有效减少畜禽废弃物污染排放。
2022年,海口市成功申报为我省唯一的农村黑臭水体治理试点城市。按计划,将在今年底前完成35条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工作;到2024年上半年,完成68条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工作。截至目前,全市已完成治理水体16条,其中纳入国家监管清单的水体7条。
“农村地区存在居住分散、地势复杂等情况,排水设施不完善,处理工艺效率低等问题,这就要求治污必须结合各村庄类型和自然环境、群众诉求等因素,因地制宜调整优化方案。”黄世君介绍,海口市有关部门将持续对照群众的各项诉求,多渠道收集梳理的问题,真正地把问题找实、把根源挖深,推动问题解决。同时,将总结治理经验,加快推进项目建设,努力改善农村水环境质量,提高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