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提升济宁市乡村人居环境,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我市自2014年6月份启动以来,以城乡一体化发展为主线,以提升农民生活品质为核心,大力实施美丽乡村建设行动,加快构建有利于生态优先和永续发展的农村产业结构、农村建管模式和农民生活方式,努力把济宁市农村建设成为产业生态、环境优美、生活富裕、乡风文明的美丽乡村和幸福家园。
12月16日至17日,我市对11个县级美丽乡村示范片区建设工作进行现场观摩并对各示范片区综合情况进行投票评分,市委副书记傅明先出席并讲线个功能区美丽乡村示范片区的成果,标志着我市美丽乡村建设取得了第一阶段的胜利。美丽乡村建设是未来社会主义建设的新目标,农村面貌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改善村容村貌的同时,一些村庄利用自身的自然、文化优势,打造农家乐、民俗村、采摘游项目,形成“一村一品”,打造自己的特色,带领村民发家致富。济宁市城乡规划局按照市美丽乡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要求,编制了《济宁市美丽乡村建设要点》,对美丽乡村建设工作进行指导、规范。从本期起,我们将对美丽乡村建设要点的总则进行详细解读。
1、村容村貌更加整洁生活垃圾、生活污水等得到有效治理,乱堆乱放得到全面清理,村容村貌得到整体改善,环卫保洁长效管理机制普遍建立。2、生态环境更加优美美丽乡村建设连片整治取得显著成效,各类污染得到有效控制,自然资源得到合理保护和集约利用,绿化美化水平显著提高,河塘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环境质量全面提高。
山水田林自然风貌得到保护,历史文化得到弘扬,建筑特色得到彰显,平原地区更具田园风光,丘陵山区更具山村风貌,湿地地区更具水乡风韵。
推进乡村道路、给水排水、绿化环卫、清洁能源、供电通讯等基础设施通村到户,农村公共管理、科技教育、文化体育、社会服务等设施齐全、功能完善。
贯彻资源优化配置与调剂利用的方针。提倡自力更生,就地取材,厉行节约,挖掘闲置资源的利用。应充分体现节地、节水、节能和节材的“四节”方针。
按不同地域分类指导,分为山地、平原、丘陵。根据不同区域乡村的资源禀赋和基础条件,立足农村经济基础、自然地形、文化传统等实际,突出建设重点,彰显村庄特色,不搞一刀切、齐步走。
美丽乡村建设切忌照搬城镇建设模式,避免大拆大建。要坚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要根据村庄地理区位、资源禀赋、发展水平等条件,确定不同的整治目标和方式,正确处理近期建设与长远发展的关系。
保持村庄的自然特色与人文景观,尽量做到不推坡、不砍树、不填池塘、不盲目改直道路、不改变河道的自然流向、不破坏历史文化风貌,并围绕传统建筑适当地布置公共服务设施或公共活动场所。要通过对废弃旧房、猪牛栏、露天厕所的清理以及对庭院的美化和绿化等措施,全面改善村容村貌。
按照“分步实施、分层推进”的要求,合理确定建设目标和建设时序。在完成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基础上,实施生态文明乡村建设,最终达到美丽乡村建设目标。
一是道路硬化。村内主次街道完成硬化,配套排水设施;二是村庄净化。环卫设施设置完备,保洁人员到岗履职,生活垃圾及时清理,村内环境日常保洁,物料柴草管理有序;三是环境美化。村内主次街道进行绿化,墙壁无乱贴乱画,宣传栏内容更新及时。
一是生态环境好。农村垃圾清理及时,生活污水排放有序,村庄绿化进一步提升,农业面源污染有效控制,农作物秸秆等废弃物得到综合利用,自然生态系统得到合理保护;二是村容村貌好。农村新型社区建设规划体系健全,文化名村保护开发有力,传统村庄规范有序,村庄道路、供排水等基础设施完善;三是文明风尚好。农村文明创建活动深入开展,健康向上的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农民文化素质和文明素养明显提升;四是服务管理好。农村社区化功能服务平台功能齐全、运动高效,“三位一体”社会化服务体系建立完善,乡村和社区治理机制健全,基层党组织战斗力、凝聚力和村集体经济实力明显增强,村居管理初步实现规范化。
一是村庄布局协调美。规划布局科学,村落外观协调,设施配套齐全,服务功能完善,资源配置合理;二是村容整洁生态美。村容管理有序,日常养护及时,绿化层次丰富,生态环境友好,人与自然和谐;三是村强民富生活美。产业结构合理,龙头企业带动,产业特色鲜明,创业渠道宽广,劳动力就业充分;四是村风文明身心美。宣传形式灵活,文化教育到位,风气健康向上,邻里和睦互助,村民素质较高;五是村稳民安和谐美。基层组织健全,村务民主公开,保障体系完善,综合治理达标,信访实现“三无”目标。
美丽乡村建设充分利用现有自然条件、突出自然、经济、乡土、多样化的特点,大力推进以“村旁、宅旁、水旁、路旁”为基础的“四旁”绿化,以庭院为主体的“庭院绿化”,以村口和公共活动空间为内容的“节点绿化”。注重与村庄风貌相协调,通过植被、水体、建筑的合理搭配,形成村在林中、房在树中、人在花中的绿化景观。大力推进生态文明村、美丽乡村公共绿地建设,方便群众休闲健身。
1.路旁绿化:路旁绿化应乡土经济、养护方便、形式多样,乔木、灌木、地被植物多种形式搭配,形成多样化的路旁绿化景观。路旁绿化可分为主要道路绿化和次要道路绿化。(1)主要道路绿化:主要道路绿化可采用乔木列植或乔灌木混植的方式。乔木下可以栽植一些花灌木和地被植物,如樱花、木槿、紫荆等,丰富道路两侧景观。(2)次要道路绿化:次要道路绿化接近村民生活,应自由温馨、形式多样。方式一:以小乔木为主,配置花卉、灌木。如紫叶李、紫荆、木槿、等花灌木;或者红叶石楠、大叶黄杨等灌木球,增加植被层次。方式二:以爬藤植物种植为主。可以用爬藤植物连起一个绿廊,如爬山虎、蔷薇等,或种植农家喜闻乐见的作物,如丝瓜、葫芦、等。方式三:农作物作为路旁绿化。农作物也可以成为景观效果较好的道路绿化,可以充分利用和规整农作物种植,路边搭配诸如金钟、二月兰、向日葵等季节性较强的花卉植物,形成乡土气息较浓厚的路旁绿化景观。
2.水旁绿化:水旁绿化应自然生态,体现乡土特色。水旁植物应耐水性较强,可用乔木有水杉、垂柳、早柳等;灌木有红叶李、枸骨等;悬垂状灌木有棣棠、探春等;草本有美人蕉、鸢尾等。对现状硬质驳岸进行适当的软化、美化,可用迎春花、云南黄馨、多花蔷薇等藤蔓植物下垂遮挡,或者在浅水处配植挺水植物起护坡和丰富岸线的作用,如芦苇、芦竹、香蒲等。还可以配植桃花等花木,春季形成桃红柳绿的美好画面。因地制宜,巧妙运用硬质化岸线加树池、花池的岸线处理方式,既美化河道,构筑安全绿色屏障,又能够给村民更多的休闲去处。
3.宅旁绿化:宅旁绿化主要指房前屋后的绿化种植,应充分利用空闲地和不宜建设的地段,做到见缝插绿。宅旁绿化应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种植瓜果蔬菜和石榴、柿子、枣等经济林果,也可少量配植梅、竹等传统园林植物。边角地带可以种植一些较易成活且抗逆性较强的植物,如常用的红叶石楠、石楠。(1)宅前绿化:宅前绿化可以以菜地为主,局部散种果树。果树应选择落叶型,如石榴、梅子、枣树、桃等。(2)宅侧绿化:根据宅侧空间大小,灵活布置菜地、灌木、攀爬经济作物或园林植物,做到见缝插绿。可配植龟甲冬青、海桐等灌木绿篱;或者紫薇、丁香等比较低矮的花灌木,提升美化水平。宅侧也可以进行垂直绿化,农户可自搭棚架或者利用自家矮墙,种植葫芦、丝瓜、苦瓜等农作物,或者葡萄、金银花等经济作物。(3)宅后绿化:宅后可种植银杏、桃、梨等经济果树,还可以防止西晒和阻挡冬季的西北风,空间较大的宅后可种植生姜、花椒等经济类作物。
4.村旁绿化:村旁绿化常以乔木、果树为主,形成“村在绿中”的景观效果。可种植枣树、柿子树、桃树等即观赏又增收的树木,也可种植雪松、栾树等林木,形成乡村自然景观。宅侧若为道路,则根据与道路之间距离,布置灌木和花卉。进村道路两侧绿化是入村标志。
济宁市城乡规划局按照市美丽乡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要求,编制了《济宁市美丽乡村建设要点》,对美丽乡村建设工作进行指导、规范。本期,我们将继续对美丽乡村建设要点的景观绿化进行详细解读。
庭院绿化是农村家庭重要的私人活动空间,其绿化常常结合蔬菜生产,还可以种植果树、花灌木等,形成观赏性高、布局紧凑的景观格局。庭院绿化可以分为两种...
1.经济实用型:庭院可以与生产相结合,院子中可种植爬藤类农作物,在提供果实供人们食用的同时,还可纳凉,也能形成农村特有的绿化景观。植物选择:乔灌木类主要有杏树、梨树、石榴等;藤蔓类有葡萄、金银花等。
2.观赏型:庭院内还可以种植观赏类植物,增加观赏性,同时还有一定美好寓意,如桂花有“贵”的谐音,且秋季香气袭人;石榴表示多子多福;紫荆寓意家庭和睦、兄弟团结。另外还可以搭置廊架,种植如紫藤、木香、葡萄等攀援植物,既能形成绿化景观又可供人们在下面纳凉唠家常。植物选择:乔灌木类有海棠、玉兰等;藤蔓类有蔷薇、木香等;地被植物鸢尾类、萱草类或蔬菜类等。
村口与公共活动空间是村庄重要的绿化景观节点,融休憩、健身活动和文化宣传等多种功能于一体,建设应结合村民的生产、生活和民俗乡情,强调乡土、生态、自然。
1.村口:是一个村庄的入口和通道,在空间和景观上,应有标识性。村口可以分为植物类村口、建筑类村口和构筑物类村口三种形式。
2.公共活动空间:是村民重要的活动场所,绿化配置时应考虑到村民活动特点和美丽乡村建设的要求。绿化简洁实用,以乔木为主,灌木为辅,避免大草坪、模纹色块等城市绿化形式,创造亲切的邻里氛围。(1)不宜过多采用草坪:大量草坪的运用,增加后期维护成本,城市化痕迹明显,不利于塑造乡土氛围。(2)以现状植被为主打造公共活动节点(3)多种植物搭配,增强景观丰富性。应灵活搭配乔木、灌木和花卉,形成优美的公共活动节点。低矮灌木可种植红叶石楠、龟甲冬青等,避免种植夹竹桃、红叶小檗等有毒带刺的植物。乔木可种植栾树、榉树等抗性强、易形成较大冠幅的树种。花卉可种植鸢尾、萱草、大花金鸡菊等。
济宁市城乡规划局按照市美丽乡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要求,编制了《济宁市美丽乡村建设要点》,对美丽乡村建设工作进行指导、规范。从本期起,我们将对美丽乡村建设要点的坑塘及岸线进行详细解读。
美丽乡村建设按照畅通水系、改善环境、修复生态、方便群众的要求,进一步加大村庄坑塘沟渠整治力度,努力打造“水清、流畅、岸绿、景美”的村庄水环境。全面清理坑塘沟渠有害水生植物、垃圾杂物盒漂浮物,疏浚淤积河塘沟渠,突出整治污水塘、臭水沟,拆除障碍物、疏通水系,提高引排和自净能力。加快河网生态化改造,加强农区自然湿地保护,提高水系自净能力。推进河塘沟渠轮浚机制建设,实现农村河塘沟渠疏浚整治和管理养护经常化、制度化,河道、沟渠、坑塘整治率达到90%。清理水体改善水质1.清洁水面。及时清除有害水生植物、垃圾杂物和漂浮物。2.清除杂物。清除岸边乱堆放垃圾杂物,建设廊亭小品,成为村庄特色景观。3.改善水质。(1)利用水生植物净化,通过芦苇、菖蒲等水生植物吸收水体中氮、磷等有机质和重金属,清除污染物、净化水体。(2)利用水生动物净化,通过螺蛳、鲫鱼等水生生物去除多余营养物质,控制藻类生长,使水中悬浮物絮凝,水体清澈。
1.清理淤积。村庄河塘沟渠淤积,易造成水系不畅、水质恶化,制约和影响农业引排灌溉、农民生产生活!
2.适当疏通。及时保障河塘沟渠使用功能,满足村民生产、生活及防灾需要,拆除障碍物,打通断头浜,疏通水系,提高引排和自净能力。要注意尽量减少对自然河塘沟渠的开挖和围填,避免过多的人工化,以保持水系的自然特征和风貌。
美化水岸打造特色景观1.绿化水岸。水旁绿化应充分结合亲水设施安排,布置方式宜生态、自由,形成以水为特色的滨水绿化景观。
2.整理驳岸。(1)少用硬质驳岸,大面积使用硬质驳岸,易导致水体与土壤、其它生物环境的隔离,削弱了河塘沟渠的自然生态修复功能;对现状硬质驳岸进行适当的软化、美化,可用藤蔓植物下垂遮挡,或者在浅水处配置滨水植物起护坡和丰富岸线的作用;有通航需求或有防洪泄洪功能的村庄河道,兼顾防洪固堤需求,适度使用硬质化护坡。但不宜连续采用同一形态硬质堤岸,宜选择形式多样、生态透水的护坡形式,有利于保持水生态,形成滨水景观。
生态护坡主要有湿生植物护坡、实木桩护、坡抛石护坡以及石笼网箱护坡等形式。生态护坡应满足河塘功能的稳定要求,并降低工程造价;根据水文资料和水位变化范围,选择不同区域和部位种植湿生植物;可设置多孔性构造,为生物提供安全的生长空间;尽量采用天然材料,避免二次环境污染;布置构筑物时应考虑村民的亲水要求。
济宁市城乡规划局按照市美丽乡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要求,编制了《济宁市美丽乡村建设要点》,对美丽乡村建设工作进行指导、规范。本期,我们将对美丽乡村建设要点的公共设施进行详细解读。
美丽乡村建设的村庄公共设施配套包括:公共活动场地、邻里休闲场地和健身运动场地;村庄公共服务设施一般包括村委会、卫生所、幼儿园、农资超市、商店等;村庄公共服务设施以行政村为单位进行配置。
村庄场地有公共活动场地、村民休闲场地和健身运动场地三种类型,一般位于村庄的中心或交通比较便利的位置,是村庄居民活动最频繁的区域,应选择在方便村民使用的地方,可充分结合现状大树、场地、公共建筑、村口进行布置。特色村庄应结合旅游线路、景观需求精心打造。
公共活动场地建设规模应适中,不宜过大;建设内容应紧扣村民生活需求,不可过洋。可通过建、构筑物或自然地形地物围合构成,公共服务设施、住宅、绿化、水体、山体等建筑物、自然地形地物都可以用作围合形成场地。
村民休闲场地结合村庄内部空地、高大乔木等方便村民使用的地方进行建设,为村民交流、纳凉提供场所,场地规模不宜过大,配置内容不宜多。
健身运动场地应布置在方便村民使用的地方,且与住宅保持一定的距离,避免对周边住户的干扰。要保证健身设施的安全性,做到定期维护。综合布局,完善配套服务设施村庄公共服务设施一般包括村委会、卫生所、幼儿园、公厕、农资超市、商店、公共活动与健身场地等。
村庄公共服务设施以行政村为单位进行配置,引导集中布局,满足村民生产生活需要,但应注意规模适度、功能实用。
村庄公共服务设施应尽量集中布置在方便村民使用的地带,形成具有活力的村庄公共活动场所,根据公共设施的配置规模,其布局可以采用点状和带状等不同形式。2.充分利用现有建筑改造应充分利用闲置的厂房、仓库、小学等加以改造为村庄公共服务建筑。改造中应关注建筑物结构安全,老旧建筑应采取必要的加固措施;应注意根据新的使用要求将建筑空间合理划分;有条件的情况下应积极使用新材料、新技术。3.新建建筑应体现乡土特色新建公共服务中心应将各种功能综合布局,建筑风貌体现乡土特色,不可盲目“贪大求洋”。
其它公共服务设施包括日用百货、集市贸易、综合修理店、小吃店、便利店、健身娱乐场所、农副产品加工点等经营性公共服务设施,参考指标为200-600平方米/千人,有旅游功能的村庄规模可增加,配置内容和指标值的确定应以市场需求为依据。
有旅游功能的特色村组应在内容上更加完善,风貌更具特色,规模上适当扩大。靠近城镇的村庄公共服务设施配套纳入城镇公共服务设施配套体系,配套类型和规模考虑远期因城镇发展而带来的服务人口和范围的变化。经济条件较好的村庄可适度提高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水平,但不能搞大而无当的形象工程。闲场地布置绿地、座椅,方便村民活动与交流。
济宁市城乡规划局按照市美丽乡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要求,编制了《济宁市美丽乡村建设要点》,对美丽乡村建设工作进行指导、规范。从本期起,我们将对美丽乡村建设要点的城乡环卫一体化进行详细解读。
城乡环卫一体化是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将城市与农村的环卫工作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通过统一规划,统一安排,科学有序地开展城乡环境卫生一体化工作,彻底解决农村环卫事业发展滞后、“垃圾围村”、环境脏乱差的问题,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村庄乱堆乱放杂物类型多样,有柴草堆、建筑材料堆、农机具等,现状杂物应以整治为主、清理为辅,在方便村民使用的前提下,对堆放场所和堆放形式作出限定,使其对村庄环境影响最小。柴草堆放应做到相对集中,并注意安全。对堆放形状适当整理,大小适中,不杂乱,引导村民将柴草堆移到不影响村庄环境景观的指定区域,利用篱笆、灌木或爬藤植物对柴草堆进行遮挡。农机具停放不应影响村庄交通和景观,注意安全。建筑材料堆放不应影响道路通行及村庄景观。堆放不得占用村庄道路、活动场地和景观河道,并进行适当遮挡。剩余建筑材料及时清理,合理利用。
村庄内无严重影响村容村貌的违章乱搭乱盖、露天粪坑。破败空心房、废弃住宅、闲置宅基地及闲置用地得到有效整理。引导畜禽圈养、定期清扫,符合卫生要求。对废旧禽畜舍、废弃旧房、露天粪坑及严重影响村容村貌的违章建筑物、构筑物及其它乱搭乱盖设施应予以拆除。对符合条件的贫困户危房按政策进行改造,对村内破败空心房、废弃住宅等进行整治。种植灌木花卉或爬藤植物对禽畜房进行遮挡。
广告、宣传语应选择固定地点设置,大小适宜、色彩协调。对影响村庄风貌,与环境不协调的墙体广告应及时予以清除。利用适当的色彩、形式重新粉刷,并与周边环境相协调。统一墙面粉刷,对靠近主要街道、次要街道墙面破损、不平整等情况进行修复整理,对破损门窗、山墙等建筑构件进行修补。从整体上对村庄颜色不协调的墙进行粉刷出新,墙面粉刷应选择与传统文化特色与环境相协调的建筑色彩,建议以灰色、白色、淡土黄等为主色调,配以兰色、栗色、冷灰、褐色等色调。屋面以青色为主,窗套、门套、屋檐板以及墙加一些线条处理,突出新农村建筑清新、简洁、明快的风貌特点。传统古村落、古建筑应尽量保持原貌,不宜粉刷。
垃圾收运提倡保洁人员定时上门收集后直接送至镇垃圾中转站转运处理,也可在村内适宜位置设置收集设施,收集设施宜采用垃圾箱,垃圾箱设置应满足容量适度、方便投放、有利清运、风貌协调四个要求。清运设备的配备应根据服务范围、垃圾产量及车辆运输能力确定。采用垃圾清运的村庄,原则上总人口3000人以下的村配1辆,总人口3000-5000人的村配2辆,总人口5000人以上的村配3辆,若采用人力车清运垃圾,可在此基础上适当增加清运车辆。垃圾运输设施主要有专用人力收集车、专用机动三轮收集车、专用运输汽车等。
公厕结合村庄公共设施布局,合理配建公共厕所。1500人以下规模的村庄,宜配置1-2座公厕,1500人以上规模的村庄,宜设置2-3座公厕。公厕建设标准应达到或超过农村卫生公厕建设标准。结合村庄公共服务中心、公共活动与健身场地,合理配建公共厕所。有旅游功能的特色村庄应结合旅游线路,适度增加公厕数量,并提出建筑风貌控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