尝一口炎陵丰水梨,果肉细腻,清甜爽口,汁水充沛;嗦一口攸县烧汤粉,米粉软糯而有嚼劲,汤香味浓;夹一块茶陵酿豆腐,肉香和豆香交融在一起,口味鲜美,香味扑鼻;醴陵茶油,土法压榨,金黄通透,澄清透明……舌尖上的味蕾,总是会因各种诱人的味道而跳动。
湖南之东,是引人注目的地理坐标。这里山清水秀,生态优良,物产丰富,孕育出了富有地域特色的绿色食材;这里美食如云,从小吃到正餐,从果蔬到菜肴,煮、蒸、炖、焖、炸、煎、溜、爆、烤、熏等都能找到;这里既有绚丽多彩的文化,也有风花雪月的浪漫。
即日起,株洲晚报策划推出《品味湘东》系列报道,包括推介株洲县域的特色农产品、美味佳肴,和您一起探秘舌尖美味,讲述“烟火”背后的故事。
株洲晚报讯(融媒体记者/邹怡敏 通讯员/高冰捷)苦瓜不苦,反而有点甜,还能当水果生吃。眼下,在渌口区龙潭镇新华村,一种从台湾引进的苦瓜新品种——苹果苦瓜迎来丰收。
8月14日,沿着蜿蜒的山路行驶,穿过苍翠竹林,记者来到新华村的种植基地,只见一个个嫩、圆乎乎的苦瓜挂满枝头,泛着亮眼的光泽,突起的表皮宛如一颗颗白玉,晶莹剔透。
新华村党总支书记彭中波随手摘下一个,擦一擦就往嘴里送,一口咬下去,声音清脆,仿佛在吃苹果。“很爽口,没有本地苦瓜的苦感,脆甜多汁,生吃的时候,只吃外面的果肉,不吃内里的瓤。”彭中波介绍。
“苹果苦瓜”源于台湾,它并不是苹果和苦瓜的杂交,而是以野生山苦瓜与白玉苦瓜杂交培育成的一个苦瓜新品种,果型似苹果而得名,其含糖量可达6度,维生素C含量颇高,是近年来市场上的新宠。
今年3月,新华村与台商范光远达成合作,引进台湾苹果苦瓜、苹果丝瓜两个品种进行试种,分别种植了2.6亩、1.7亩,主要供给范光远在天元区投资创建的主营台湾菜的“太鼎食府”。
引凤凰山泉水漫灌,使用有机肥滋养,采用科学除虫手段,本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种植,没想到新华村的环境十分适合这两种蔬菜生长,不仅产量高,而且品质优。“3月下种,5月便成熟,7、8月是盛产期,一直到9月源源不断地结出果实,每亩产量高达1500公斤。”彭中波介绍,由于最近日间气温较高,为保证苹果苦瓜的品质,菜农们每天凌晨开始采摘,装箱后赶清晨6时第一班发往天元区的班车,将最新鲜的食材送往“太鼎食府”后厨。
苹果苦瓜,不仅能生吃,也能做富有台湾特色的凤梨苦瓜鸡汤。“把苦瓜洗干净切块,取丁香鱼十几条,一些鲜鸡肉,加入台湾秘制的腌凤梨3-4块,新鲜凤梨3-4块,加水炖煮。水开之后下苦瓜,再炖煮10-15分钟,一道鲜甜美味的凤梨苦瓜鸡汤就做好了。”太鼎食府的厨师莫石山介绍。
苹果苦瓜的成功种植给新华村带来信心。明年,该村将流转30亩地扩种苹果苦瓜、苹果丝瓜,并引进“芋头冬瓜”,不仅为“太鼎食府”提供台湾菜的原材料,还将面向市场销售,助力打造一村一产业、一村一特色。目前,苹果苦瓜、苹果丝瓜的售价分别为24元/公斤、20元/公斤,预计明年新华村村集体经济有望突破8万元,带动7户脱贫户每户年增收1万元。
株洲晚报讯(融媒体记者/黎世伟 实习生/杨竹溪)初秋时节,炎陵县沔渡镇上馆村柰李种植基地,郁郁葱葱的柰李园里,果压枝头,散发着香甜的气息。采下一只,轻咬一口,汁水四溢,唇齿留香。每年8月的一个月里,这个位于湘赣边界的山区县城乡,处处涌动着柰李销售的热潮。
“李子的甜味、杏子的香味、桃子的口感……炎陵柰李被誉为李子界的‘小甜心’。”炎陵县农业局有关负责人说,经过50多年发展,炎陵县柰李种植面积达1.5万亩,年产量近4000吨,实现全产业链综合产值逾1亿元,辐射带动5100余农户增收。
炎陵柰李源自福建青柰,于1964年引进。开始在炎陵县垄溪、下村乡等地少量种植。起初由于技术不到位,种植的柰李甜度不够、品相差,加上交通、信息等原因,每公斤仅卖到0.5至0.75元,有时还出现滞销。
近年来,炎陵县出台帮扶政策,积极引导村民种植,组织乡镇农技站为农户免费送去优质苗木,进行栽培技术培训。引进套袋、生态防控等技术,推行标准化种植。经过多年风土驯化和优化栽培,昔日青绿色的青柰,逐渐“蜕变”成美丽的金黄色,且个体更大、甜度更高,品相更好,其果实特征比原产地和周边地区更胜一筹,青柰由此更名“黄金柰李”。至2018年,炎陵柰李售价达18元至23元/斤,亩均增收2万多元。
尝到技术甜头的村民们,种植劲头更足了,全县种植面积迅速扩大,扩至大部分乡镇。柰李成为继炎陵黄桃之后又一个“富民果”。近年,在湖南省首届时鲜水果品种鉴评会上,荣获李子组第一名,评为省优质水果;获得湖南省科技创新金奖。
下村乡心田村柰李种植基地海拔800多米,面积近千亩,是炎陵县面积较大的种植基地。8月10日,烈日似火,乡党委书记陈一龙满头汗水,组织村民们采摘柰李。见记者到来,他从树上采下一只柰李,拆开套袋,一只黄澄澄、鹅蛋大小、果实心形似桃的柰李出现在眼前,那香甜脆美,那口感,令人难忘。他介绍,如今全乡柰李种植面积达5100多亩,几乎家家户户种植,成为当地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
临近中午,太阳愈发炽热。陈一龙带领村民们忙着采摘、打包、外运,汗水顺着写满笑意的脸庞往下淌,好一幅着喜人的丰收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