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个午饭的时间就能做医美、一顿大餐的费用就能购买医美项目、打开手机App就能预约时间……近年来在“颜值经济”的驱动下,轻医美市场占比快速提升,保持着每年15%以上的规模增长。新华每日电讯记者调查发现,轻医美项目受热捧的同时,也逐渐成为消费纠纷“重灾区”。
轻医美是一种通过各种非手术医学手段、无创医疗美容的方式来完善传统的手术项目。轻医美具有操作简单、费用低,恢复快、安全性高等优势,成为不少求美者的第一选择。
近年来,轻医美满足了一部分消费者爱美的需求,但出现了一些乱象,包括“假”药品、“假”医生、“假”机构,服务水平良莠不齐,夸大宣传欺骗诱导消费者,收费不透明、价格不公示,消费者维权举证难等。关于轻医美引发的医疗问题屡见报道,有的消费者因不当治疗导致感染、皮肤坏死、毁容、失明甚至成为植物人,给爱美者带来无尽的痛苦。2023年,仅上海市消保系统就受理美容、医美等相关9773件,轻医美成了“轻易毁”。
近年来,医美相关企业注册量呈大幅度增长,一方面,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美的追求也越来越迫切;另一方面,受“容貌焦虑”的影响,让不少消费者纷纷踏上医美之路。然而,不少医美机构正是“容貌焦虑”的制造者和传播者,为了抢占市场扩展客流,一些医美机构在宣传时大肆贩卖“容貌焦虑”“年龄焦虑”,鼓吹“抗衰越早越好”“18岁之后就要抗衰”,引得求美心切的消费者盲目做医美,忽视了其真实需求。
为了防止医美机构“野蛮生长”,轻医美行业迫切需要制定完善行业规范,明确医疗美容机构的经营范围等。相关部门要加强医疗美容机构资质审核,强化诊疗质量控制,严把行业准入关,对资质不符合要求,非法经营的医美机构要及时关停。
相关部门要加强事中、事后综合监管,梳理医疗美容行业风险点,明确重点监管清单,整治医美广告乱象,防止虚假宣传误导消费者。同时各部门要形成合力,构建医疗美容风险隐患发现处置机制,进行综合检查、联合执法,精准识别、快速打击医疗美容行业乱象。此外要加强宣传,帮助提高消费者的辨识能力,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引导消费者选择正规医美机构,切莫盲目跟风被“轻易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