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语云:“民以食为天。”在衣、食、住、行这4项生活标准当中,人们将吃饱作为生活的最低标准。中国饮食文化研究所所长赵光荣教授就曾在书中写道:“全面地了解了一个民族的饮食文化,也就从一定意义上了解了那个民族的历史。”所以说,“食”的变化,往往能反映出一个社会的贫富盛衰,一个社会的历史变迁。
新中国成立初期,华夏大地刚经历过数年的战乱,我国各类物资极度匮乏,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1949年,我国粮食人均年占有量仅208.9公斤,油料、糖料以及水产品的人均年占有量也分别只有4.7公斤、5.2公斤和0.8公斤。所以在当时,人们粥没少喝,野菜没少吃,用今年82岁的贺老太太的话说:“我当年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够顿顿吃上白米饭。”为了实现“人人有饭吃,人人有衣穿”的目标,中央政府开始酝酿粮食计划供应。
1953年,中央政府决定实行粮食统购统销政策,包括粮食计划收购政策、粮食计划供应政策。1955年8月25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17次会议通过《市镇粮食定量供应凭证印制暂行办法》。紧接着,国家粮食部向全国发布这一暂行办法。很快,各种粮食票证铺天盖地般进入社会。
粮食计划供应的实施,让所有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物资都被列入定量供应名单。上至国家主席下至平民百姓,以年龄、工作性质等为区分,每人每月都有自己的定量,从20多斤到40多斤不等,所有的人都只能按定量吃饭。1963年,周恩来总理为参加第27届世界乒乓球队举办家宴饯行时,还要求每个参与人员自带粮票。鸡蛋之类的副食品更成了稀罕物,葵瓜子、红枣等农副产品只有到春节这样的大型节日,才作为年货向居民凭证供应一次。
在这种大环境下,全国各地也都相继出台了各种粮食计划供应办法,例如北京从1960年8月起,全市饮食业实行凭票用餐,食油、肉、豆制品、蔬菜也实行限量供应。这一时期票据种类繁多,除了粮、油、布票,还增发了补助豆票、糕点票,高级脑力劳动者补助油票等,有些地方还发放过烟酒糖票、豆腐票等。
在那个年代,对于有城市户口的居民来说,所谓的“粮食关系”是与城镇户口同等重要的东西。如果你想到另外的城市谋生或定居,除了要办理户口转迁手续,还必须办理“粮食关系”的转迁手续,后者将直接关系到你是否有饭吃。
相较于“城里人”,农村居民在吃饭的问题上与之有所不同。1958年5月,“”与人民公社化运动正式展开,农村居民吃饭需要的不再是粮票,而是参加集体劳动赚取的工分,他们用工分向公社换取自己的生活物资。假若公社物资不够,一些农民还会用鸡蛋和蔬菜去与“城里人”换粮票、油票等,以此满足自己的生活所需。
在当时,一张粮票代表的不只是购买粮食的凭证,它具有与现在人民币一样的地位和作用,甚至有人称它为“第二货币”。
粮票的流通一直持续到20世纪80年代,但随着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中国正式进入改革开放的时代。市场经济开始逐步取代计划经济,粮食供求走向市场,粮票也开始逐渐远离人们的生活。
1987年9月,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取消粮票,成为全中国第一个买粮不用粮票的城市;1993年5月,北京市全面停止使用粮票,流通了近40年的粮票正式退出历史舞台。一些象征物资匮乏的布票、油票、肉票、豆腐票等,也相继退出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20世纪80年代早期,虽然人们的主食依旧是以粗粮为主,但餐桌上的菜样却日益丰富起来。比如过去还需要限量供应的大白菜,已经让位于芥兰、木耳菜、丝瓜等其他蔬菜。尤其到了80年代中后期,粗粮食品也慢慢从人们的餐桌上淡出,细粮和精粮在餐桌上的比重不断加大。再加上1988年农业部提出了“菜篮子工程”,自此城市居民的菜蓝子中,一年四季都可以装满各式各样的时令蔬菜水果。以往逢年过节才能端上餐桌的红烧肉慢慢开始增多,过去十分罕见的水产品,也成为大多数家庭餐桌上的佳肴。每个人都有明显的感受——生活水平正从温饱型向小康型转化。
不仅如此,整个中国的餐饮行业也随之飞速发展。1980年9月,北京市东城区翠华胡同一家名为悦宾饭店的餐馆正式开张,这是改革开放后中国首家个体饭店,自此全国各地的个体饭店纷纷挂牌营业。而且以前我国的饮食区域特征很明显,每一个地方有着自己的饮食特色。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浪潮,那些具有地方特色的饭馆及小吃店,也正在不断扩大自己的“地盘”。而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川菜,几乎每个城市都可以见到川菜馆和成都小吃店。
除此之外,随着我国与世界融合的不断加快,人们的生活愈加富裕,中国菜已经难以满足人们的口味。早在1984年2月,改革开放后中国首家西式快餐店——义利快餐店在北京西单开张,当时合众社便将其称为“唐老鸭带动的食品革命”。在此之后3年的1987年1月,美国著名快餐品牌“肯德基”在北京前门广场正式开张营业,这是肯德基在中国大陆开设的第一家店,从此中国有了真正的“洋快餐”。从这以后,俄罗斯西餐、法国大菜、意大利比萨、日本料理、韩国烧烤等外国餐企以及饮食文化纷纷进军中国,人们不出国门便能吃遍世界美食。
到了20世纪90年代,富裕起来的中国人“吃风”大涨,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991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年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年纯收入分别为1700.6元、708.6元人民币,而两者的恩格尔系数分别为53.8%和57.6%,也就是说,当时我国居民一年能在餐桌上吃掉上千亿元人民币。鲍鱼、海参、翅肚等珍稀食材开始出现在部分人的餐桌上,人们面前菜肴的品类和档次也开始步入历史巅峰期。
在当年的餐桌上,最为吸引眼球的菜品非鲍鱼莫属。因为自古以来,这道菜就是尊贵生活的象征。在各个朝代,往往是帝王将相、豪门贵族才能吃鲍鱼。尽管它的营养成分并不是最齐全的,但它给人的心理满足却非同一般。就在这个“追逐心理满足”的时代,有人曾就鲍鱼在中国内地受到热烈追捧的现象说:“美食与营养是有一定区别的,在餐桌上,口感往往排在营养的前面。营养价值之所以不能代替人们对美食的追求,除了口感,其中还渗透着一种对文化的追求。”!
时至今日,世界融合的步伐不断向前,人们在“食”上的选择也愈发多样,但“胡吃海喝”毕竟不是一个良好的饮食习惯。随着由不良饮食习惯而导致心血管、肿瘤、糖尿病、肥胖症等疾病的发病率持续攀升,再加上信息屏障被不断打破,人们的饮食观念再次发生了转变,从“吃好”变成了“吃健康,吃营养”。
不知从何时开始,人们的餐桌上除却惯有的鸡鸭鱼肉之外,总会加上那么几盘“野菜”,平时的各种零食也正逐渐被新鲜瓜果替代。据调查显示,当今一半以上的城镇居民都把新鲜水果纳入每日健康必备品。不仅如此,人们不再一味追求食材的名贵程度,而是对食材的新鲜程度有了更高的要求。过去大多数人通常会买一个很大的冰箱,用于存储各类食品;现在则不同,大米、面粉要吃当年的,鸡鸭等禽类要现杀的,水产品要活蹦乱跳的,总而言之,就是非新鲜的不要。
人们这种吃健康、吃营养的饮食观念不仅让整个食品行业随之发生了改变,也让与之相关的产业迅速发展,同时还衍生出了许多的新兴职业。例如几乎所有的食品厂商不约而同地开始标榜自家的产品新鲜且营养价值高,并会在商品的名称里加上“绿色”“自然”等字眼。而为了保证食材的新鲜程度,各种运输、快递公司纷纷拓展了快速运输这一业务,除了传统的陆路以及海路运输,空运的比重正逐年增加。
解决了食材本身的新鲜以及营养问题之后,怎样吃才能最营养、最健康又成为人们最关心的问题。在过去,这种问题通常会交给大夫来解决,他们会运用专业的知识告诉你哪些食物“忌口”,有时他们还会针对不同的情况写出不同的食谱,这种食谱被称之为“药膳”。但现实情况是,大夫们通常只会为病人开“药膳”,至于其他人,他们根本无暇顾及,所以营养师等这类新兴职业便应运而生。营养师的主要工作就是教你吃什么、怎么吃。他们可以根据不同的需求以及不同的身体状况来制作食谱,比如你想减肥就尽量少吃主食,你想增肌就多吃牛肉、鱼肉、鸡蛋等蛋白质含量较高的食品。现如今,营养师已经成为各个运动队的“标配”,也成为许多普通群众的资询专家。
从吃饱到吃好,再到现在的吃健康、吃营养,我国人民对“食”的标准不断提高,中国的饮食文化也越发受到全世界的喜爱,这一切都说明了我国在国际社会上的地位正在不断提升,我国的社会发展正大步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