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宁两地农业专家联手为食用菌产业“把脉问诊”,使两省区土地生机互补,形成贯穿四季的食用菌产业发展路径。
闽宁对口扶贫协作20多年来,一批批福建专家躬身为桥消弭千里阻隔,深入宁夏贫困地区田间地头、日光温棚、养殖圈舍,为宁夏农业发展和脱贫攻坚倾注了心血。
1997年4月,菌草技术发明人、福建省首批科技特派员、福建农林大学林占熺教授带着6箱草种来到永宁县闽宁镇,带领团队经过艰苦攻关,利用菌草培育出与当地水土相符的“本土蘑菇”。20多年来,作为闽宁对口帮扶的重要项目之一,林占熺团队在闽宁镇建起菌草技术扶贫示范培训基地。福建先后派出300多名专家和技术骨干,为宁夏15个县(市、区)提供技术培训、菌草菇生产示范等,推动了宁夏首个扶贫产业——菌草业的发展。
岁月流转,福建支宁的一批批专家来了又走、走了又来,带来了创新的理念和技术,为当地种下了脱贫致富的种子。
在永宁县宁闽合发生态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蘑菇生产车间,一朵朵白色的双孢菇破土而出,露出了可爱的脑袋。2017年,借助“福建院士专家宁夏行”活动,福建省漳州市台商投资区管理委员会与永宁县政府签订合作协议,在闽宁镇开展双孢蘑菇工厂化栽培项目。项目规划分两期建设,概算总投资2.05亿元。一期项目投产以来,已吸纳劳动力近百人,全部来自当地移民群众。
“专家带来了种植培育技术,我们在本地也培养出了技术骨干和技术工人,靠着理念技术的本地化,我们的脱贫致富路才能行稳致远。”近日,闽宁镇双孢蘑菇工厂化栽培项目负责人雍楠说。
“我是半个宁夏人!”伴随着爽朗的笑声,福建农林大学教授黄国勇报出家门,从2000年起他已连续支宁20年,特别是前10年,他每年都把10个月的光阴留在宁夏。2018年以后,他退休不褪色,年年光顾第二故乡宁夏。
辗转宁夏山川,黄国勇带领农技团队不辞辛劳推广香菇、巨菌草种植技术,助推宁夏香菇产业不断朝着规模化、智能化、集约化方向发展。
2007年以后,黄国勇开始侧重推广巨菌草种植技术。“产量高,营养含量高。”黄国勇说,巨菌草亩产量可达12吨至15吨,粗蛋白含量极高。目前,彭阳县已实现巨菌草种植产业化。去年,黄国勇在同心县韦州镇试种成功,今年又开始在该县石狮管委会辖区试种。
目前,同心县正在打造杜泊羊养殖园区,规划养殖10万只基础母羊。该项目为闽宁对口扶贫协作项目,建成后可带动周边村民跟进养殖,将羊肉出售到福建省等地。养殖园区规划有1.3万亩的饲草基地,打造草畜一体化项目。今年春末,在园区负责人雷灿煌的邀请下,63岁的黄国勇再来园区,克服地薄、缺水等先天劣势,指导种植巨菌草。返回福建后,他又通过微信遥控指挥,指导当地工人把草种好。
2007年,福建省农业科学院食用菌专家林戎斌作为援宁科技特派员,登上前往彭阳县对口帮扶的列车。自此,帮扶成了他工作生活的重心。
“刚到彭阳时,生态还没有现在这么好,空气干燥、冬季严寒,高原反应强烈。”林戎斌克服环境的不适,深入食用菌主产区调研,吃住在乡村,解决生产中的各种问题。
“彭阳县的日照、温度、原料,非常适合食用菌种植。”林戎斌坚定了在彭阳做大食用菌产业的信心。在此之前,彭阳县种植蘑菇靠天吃饭,生产受制于气候,产量不稳定,食用菌产业难以快速发展。
林戎斌邀请福建专家到彭阳县举办培训班,累计培训农业技术员、科技特派员、农村优秀实用人才1500多人次。他带领彭阳县技术人员攻克菌种培育技术瓶颈,实现年产食用菌菌种200万瓶。现在,彭阳县优质食用菌菌种不但可满足本地使用,还向周边县(区)提供。
作为一名科技专家,林戎斌多方争取资金,在彭阳县建立“闽宁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和“大学生科技特派员农村创业基地”,引进福建省的先进技术和优良品种,建成自动化无菌接种生产线、液体菌种生产线、智能菇房,实现工厂化生产食用菌,提高食用菌生产的成功率和效率。
如今,彭阳县闽宁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产值达3800万元,双孢蘑菇每平方米单产提高了1.5公斤,杏鲍菇产量每袋提高了0.1公斤,鸡腿菇、杏鲍菇等通过了有机认证,“六盘山珍”品牌已获得市场认可。
日前,刚刚结束食用菌产业推进工作宁夏之行,回到福建的闽宁对口扶贫协作课题组专家、有6年支援非洲经验的福建邵武市高级农艺师陈克华已忙得“脚不点地”。他与闽宁现代食用菌技术平台课题组专家一起精心复壮100支试管母种,经扩大培养成原种、栽培种后,供宁夏种植1万亩菌菇;对接海原县和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签订数字服务协议,为海原县设计并定制一套食用菌物联网、远程诊断系统;积极联系福建相关企业到宁夏带动发展食用菌产业,目前已找到意向企业。
宁夏食用菌产业已经发展近20年,五市均有分布,种植面积2万余亩,已逐步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好项目。宁夏食用菌产业发展,凝聚着一批又一批福建专家和企业、创业者的付出和汗水。
2017年海原县招商引资中,闽商王宝德看到该县的贫困面貌后,将家族经营数10年的食用菌产业引到了海原,成立海原县闽宁百草园农业有限公司,投资600万元,与当地政府共同建成闽宁生物科技园,占地500亩。其中,种植赤松茸(学名大球盖菇)、秀珍菇、香菇等食用菌250亩,年产值200余万元。同时,建立联农带农机制,为当地群众提供稳定就业,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大幅增收。下一步,该园区将深入推进从菌种制作、栽培到销售链条,向食用菌全产业链发展。
面对宁夏食用菌种植品种单一、栽培技术欠佳等问题,陈克华等福建支农专家持续帮助宁夏提升食用菌栽培、病虫害防治等技术,并推动合理布局,两省区联合成立了闽宁食用菌研发中心,在宁夏建立菌菇实验示范点和专家工作站,将物联网引入食用菌生产。发展具有宁夏地域特色的食用菌栽培基质,整合生产研发销售资源,打造宁夏食用菌产业联盟。陈克华说:“在闽宁共同努力下,福建时令菌菇与宁夏反季菌菇将实现优势互补,携手共闯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