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地经济”从邻镇到烟台,再到东北;土地上,从软枣猕猴桃,到蔬菜苗木,再到鸡鱼成群;产业上种植养殖、储存加工、销售一体,日照高新区新村。
统筹/策划 刘新英 采写 全媒体记者 王小宁秋日,山东山河猕香农业科技有限公司2000亩的种植基地里一片繁忙:为软枣猕猴桃剪枝施肥、大棚果蔬采摘、水库里养鱼、树林里养鸡,还有苗木培育。在这里,每隔几天都会有成车的新鲜果蔬和肉蛋禽,被运送到公司开的副食店和饭店,然后销往各地。“种植、养殖、加工、销售一体,村集体资产真是越搞越红火。”正在地里忙活的村民王安华无比感慨,单是这个产业园每年可为村集体带来约500万元的收入,并且收入逐年递增。位于日照高新区的新村,是搬迁成立的水库移民村。十年前,村民依兖州路而居,路这边是村子,路那边是耕地。村民在土地上辛苦劳作,种果树、养鸡鸭,一年下来,口袋剩不下几元钱。土马路、矮平房,一到雨季,道路泥泞、老房漏雨,悠长的巷子载不动乡亲们几多“愁”。村集体账簿上,记录的也是靠租赁村子土地得到的不多的收入。“紧靠城区,一没产业,二没商业,村子要想长期发展靠什么?”村两委班子苦苦思索。2016年,乘着全市新一轮城中村改造的东风,急需改变的新村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造建设,随着一栋栋高楼拔地而起,村民们的生活环境也将迎来新的变化。如果说惠民政策是村子发展的助推器,那么新村人求新求变的胆魄与勇气,犹如一种传统在新村村民中接力传递,成为新村创新发展、面貌巨变的核心驱动力。为找到发展路子,村两委班子四处奔波甚至跑到省外看人家咋发展。村子发展还得靠实实在在的产业。经过不知多少次的调研论证,新村定下发展特色农业项目的思路。特色农业,既发挥农村优势,也区别于周边传统的农业种植。“要种就要跟周边不同。”村党支部书记王月军说。自此,家底薄弱的新村打开了村子发展的突破口———找土地,上项目。因拆迁没有土地,新村创新发展“飞地经济”,从邻镇流转土地2000亩;没有项目,村两委班子成员五上丹东,前后跨越近2万公里,引进软枣猕猴桃特色农业产业项目。2018年,新村成立山东山河猕香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果苗当年引进当年见果,几十元一斤的软枣猕猴桃,每年可为村集体增加收入300万元。叩开产业振兴的大门,新村将种植业上下游研究得很透彻,围绕软枣猕猴桃种植借势发力,连续4年精心布局一批相关产业项目———多元种植,建设10个大棚种植蔬菜;发展育苗产业,给周边提供果苗服务;建设恒温库,推进软枣猕猴桃深加工;拓宽销售渠道,在日照新发地买下商铺,畅通进出口及一二线城市销售渠道,预计每年销售额5000余万元;顺应大众健康理念,新上石磨机器,用石磨加工面粉,现在米面粮油样样俱全,新的业务仍在拓展。于是,该村在2000亩的土地上,产业横向发展,种养殖协同发展,构成自然生态圈;产业发展,栽培、种植、采摘、仓储、深加工、销售,产供销一体,现代农业产业园逐步建成。“今年软枣猕猴桃供不应求,还新种了200亩的大葱。树林里,还有扣棚养殖的猪、牛、羊、鸡、鸭、鹅,就是冬季也闲不下来。”王月军介绍。新村还与科研机构合作,研发出红糖心水果萝卜,新品种新口感,已种植200余亩,带来的又将是一笔不菲的收入。业务持续发展的新村,已不满足于本地,种植版图继续扩展:在东北承包300亩稻田,在烟台租种130亩萝卜,直接将当地特色产品从田间地头送到本地市场货架。今年,新村又开辟了新业务:承包学校食堂。目前该村已与一所幼儿园签订合作协议,未来他们的目标是将新村的产品搬上一线城市的饭桌。艰苦的创业过程让新村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新村通过入股方式使村民变股民,已连续两年每年为每位村民发放5000元分红。种植基地里哪种蔬菜熟了,都会让村民先尝鲜。红火的产业,红火的日子。前几年,全体村民搬进了新房,过上了“生活在城市,创业在农村”小康生活。新村投资1.8亿元建设安置楼房,全部精装修后,村民拎包入住。依旧是依兖州路而居,而路那边变成高耸的小区楼房,路这边则是融合人文、自然生态,面积7万余平方米的高新公园,村民出门即进公园。“哪想到有今天这般光景,屋里干净明亮,午饭还可以去长者食堂吃,年底还分钱。”今年96岁的袁洪瑞,亲眼见证着村子从建村到大包干到拆迁再到现今的生活,一说起变化,深邃的眼里闪着亮光。如今,越做越大的山东山河猕香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又将迎来新的飞跃。“我们公司计划明年申请上市。”王月军踌躇满志地说。